有感于德国中小学免费教科书措施

    周末到一朋友家拜访,看见朋友家的桌上放着一本包装整齐的书。信手翻开一看,原来是朋友家孩子正在使用的生物课本,里面居然没有一处勾划、注解的痕迹。翻到第一页,只见上面盖有一个用书章,签有从2001年到现在使用这本书的7个学生的名字。我疑惑地问朋友家的孩子小博:“这是你自己的课本吗?”小博说:“这是学校发给我们的课本,学期结束要收回。”我问:“德国学校学生不需要自己买教科书吗?”小博的父亲介绍说:“德国中小学都由学校免费提供教科书,只有大学才需要学生自己买书。一本教科书可以使用很多年,这也是德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一项具体措施。” 

    哇,一本课本居然还可以使用多年!这在中国是很稀罕的事,尤其在城市里,哪个家长每个学期不要为孩子买课本、买书大把掏腰包?虽说国内中小学是义务教育,但学校也不会给学生免费发课本。学校规定开学前学生交书费,由学校统一购买新课本,不能使用高年级传下来的课本。学校似乎非常愿意与书商配合,向孩子和家长推销各种课本教材,这在小学升初中,中学升高中,以及高考中是最普遍不过的事。因为是家长掏钱买书,所以学校大可不必考虑浪费钱的问题,更不会考虑课本与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用心良苦,有道是: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因此,对于买书这样名正言顺的事总要慷慨解囊。于是在每个有学生的家庭里,各种课本教材总是堆得到处都是。孩子课本教材很多,多的不知道看哪本好。书多了自然也不爱惜,书上又勾又划,随便做笔记的算是好学生,懒学生课本没翻几次,到了期末就将课本扔到了垃圾堆里。不管是好学生还是懒学生有一点是相同的,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书传给下一年级的学生用,因为这是自己买的,再说学校也不鼓励这样做。于是家长和孩子也不会考虑课本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果说学校、家长和学生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浪费课本,那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科书出版发行业则是存在体制缺陷和利益驱动。在国内,课本教材的发行已然形成了一个可以获取暴利的产业链。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约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课本计算,每年就要用30多亿册课本。以一本书平均20元计算,就有600亿元的市场。为此,书商为了获取暴利,拼命生产和推销各种课本教材。教育主管部门长期把课本翻新当作提高教育的手段,也客观上刺激了教材市场的不断攀升,而全然不顾每年生产30多亿册课本就要消费纸张55万吨,需砍伐1100多万棵大树。 

    仅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减少一本新教科书的使用,可以减少耗纸约0.2千克,节能0.2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66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1/3的教科书得到循环使用,那么可减少耗纸约20万吨,节能2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6万吨。可见,节约课本教材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小事。在目前政府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形势下,实施重复使用教科书很有必要。改革课本教材发行的核心应是由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课本,这样即使学校从节约经费角度出发,也会主动减少课本的浪费。 

    今年9月,教育部已发出了《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试行免费教科书制度,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试点工作。既然是有利于国家的大好事,不仅在农村,也应该在城市大力推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