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周的上海书展今天就要结束了。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出版社,都会从各自角度,盘点本次书展的收获。
从2004年至今,上海书展已经举办了四届。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书展不仅仅是上海乃至全国出版界图书的展示和销售,按照出版界一位人士的看法,它已经融入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成为我们这座城市一年一度的文化生活新景观。
不过,今年的这个景观却有新的变化。首先是展馆的改变,从原本位于市中心的上海展览中心移到了位于虹桥的世贸商城。虽然地理位置看似偏僻,但世贸商城作为专业展览馆,有着自己的独到优势:各个出版社的展位都比以往更加宽敞,更方便读者浏览选购;功能分区更加细致,有独立的活动区和休息区,在七楼有专门的大型活动馆,以便将大型的人气旺的签售、讲座活动与一般性的图书展览分开,互不干扰……无论作为出版社的员工还是作为普通读者,参加书展不再有大集市、大卖场采购的感觉,而更多的是悠闲和放松。其次,在以往,出版社往往比较看重书展的销售功能,每天书展结束闭馆,都会有即时的销售排名,或是按照码洋,或是按照毛利,其紧张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小学生的成绩排名。而今年这些比拼似乎有些淡化,有关方面所努力营造的,是舒适的阅读交流氛围,应该说,读者更受重视了。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变化。此次书展,作为东道主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将展区放在位置并不是最好的四楼,而人气更旺的一楼和三楼,分别是外地出版社、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的展区。这种安排,对于东道主的图书销售,并不十分有利,不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上海城市文化的气度多少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变得包容、开放。况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海的出版业比起出版业高度发达的地区来,还有相当差距,努力学习外地出版社的成功经验,也是本次书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书展自然是为了卖书,但是卖书并不是书展的全部,甚至不是书展的主要目的。据我们所知,上海古籍出版社前年就曾经推出图文本的四大名著系列,连续两年在书展上卖断货,以致社里要从编辑手中收取样书送到展区销售。今年如果依葫芦画瓢,自然销售不会差。不过,他们今年又推出内容丰富的百家评咏彩图本《红楼梦》,将各家精彩点评和几百余张图片与原书融为一炉,大大增加了图书的信息量和观赏度,该书责编戏称其为《红楼梦》的“终结本”。仅此一例,就可看出出版社为了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欣赏口味,确实是动足了脑筋。
和以往一样,本次书展活动的热门还是那些明星们。无论是于丹、易中天这样的学术明星,还是李宇春、王啸坤这样的娱乐明星,历次书展中风头最劲的总是他们。记者们也常常为一些严肃作家、学者的签售活动门可罗雀而忧心忡忡。但在我们看来,这实在大可不必担忧,或者说,这其中的缘由并不是书展能解决的。上海的书展至今不过四届,想要改变一代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不是短短四年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书展是为市民阅读打造一个平台,至于在平台上读什么,市民自有其选择。
图书出版作为一个产业,出版社要生存、发展,离不开经济利益,因此也没有哪位出版社的老总会把这七天的销售额看得重如泰山。如果想要把书展办成上海市的一张名片,最先着力的应该是淡化书展的赶集意识,把功夫做在平时的选题、编辑、营销上。
上海曾经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重镇,上海的出版业曾经引领全国潮流,并成为“海派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行业喜欢说与国际接轨,而上海出版业另有可资借鉴的深厚传统,因此,接轨国际之外,它还可以接轨传统。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加以珍重。在今天,上海要建造文化大都市,没有引领潮流、引领时代的现代出版业作为平台,她的根基是很不牢靠的,这张文化名片也是拿不出手的。从本次书展上,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有关方面力图将上海建成文化大都市的种种努力。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众志成城,当前的努力将来必有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