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内蕴之赏析

  随着卡夫卡对自己犹太身份的确认,他对圣城的想往也越来越强烈。在他和女友菲利斯的交往通信中,就曾表示要去巴勒斯坦旅游。卡夫卡一生中多次住在疗养院,但他始终希望靠自己的双手生活,或是做一些普通的工作——在巴勒斯坦做一名园丁,一个装订工人,甚至在饭店当一名侍者。卡夫卡最后一位女性伴侣多拉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们有一个梦想就是移民巴勒斯坦,他们幻想在那里开一家餐馆,多拉当厨师,卡夫卡当侍者。卡夫卡确实一次次梦想过辞职去巴勒斯坦,他曾说:“在精神意义上,去巴勒斯坦旅行有点像一个挪用了大笔公款的出纳员去美国旅行……诱惑在招手,然而绝对的不可能又一次开口了。”“我觉得如果我想继续活下去,就得做点激进的事情,因此我希望去巴勒斯坦。”一次次表示对巴勒斯坦的热切向往,一次次无法成行,心头难以排解的犹太情结使卡夫卡的犹太人意识占据了中心地位,并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卡夫卡的小说充满了他对整个犹太民族命运的沉思。在《城堡》中,K声称自己是土地测量员,而“在希伯来语中,这个词和另一个词‘弥赛亚’词形相似,这反映了卡夫卡对弥赛亚教义的理解”。K来到村子里,随后被神秘的城堡和进入城堡的重重障碍弄得不知所措,这些构思都具有卡夫卡寓言的特征,人们给了它多重阐释,但每种阐释都不能穷尽作品的意义。尼古拉斯?默里在他的《卡夫卡》中说:可以将K的遭遇理解为犹太人的命运。如果把K的遭遇理解为犹太人的命运,那么他历尽千辛万苦、千方百计都难以到达的城堡不就可以理解为犹太人心目中的圣城或圣殿吗?无缘得见城堡真容的K面对重重困难却从不言弃。书中多次提到他对家乡的思念,即使乡情也无法动摇已定的决心。K坚定进入城堡的信仰与力量,来自于《圣经》中上帝总会眷顾自己选民的意旨和亚伯拉罕“选民”的优越心态,这也是支撑所有犹太人奋斗下去的力量源泉,而K进行的努力恰恰暗合了犹太意识中的应许地之说。 
  《圣经》中巴勒斯坦是上帝赐给犹太人的应许地。尽管那儿不是犹太人最早的栖居地,但他们作为上帝的选民,必须忠诚于上帝,忠诚于上帝赐给他们的这块土地,而且要始终坚守,就像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那样。因此《圣经》中还蕴含着一个离开故土去异乡的主题。“从此,追随上帝到赐给地去发展成为从亚伯拉罕到雅各,再到摩西所代表的历代以色列人对上帝的承诺,是他们与上帝签订的盟约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世代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圣经》中的选民们在历经艰辛后总能得到上帝的庇护,而生活在现代的K离开故土后却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五日,以色列在历史上消亡了两千多年之后,诞生在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成为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三圣殿。但于一九二四年六月三日逝世的卡夫卡至死没能看到犹太人复国,正如他笔下的K虽想方设法但最终没能进入城堡。 
  自小说《城堡》问世以来,由于其象征的不确定性,使得各国的评论家们众说纷纭,通过上面的层层分析,逐渐揭下城堡神秘的面纱,一窥芳容,不妨认为城堡就是卡夫卡一心想去,却终生未能见到的巴勒斯坦。城堡代表的就是犹太人心目中的圣殿,只有其神圣性才值得一个人如此去追求,并终其一生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 [英]尼古拉斯?默里.卡夫卡[M].郑海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3] 高年生.卡夫卡小说全集2?前言[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 [英]塞西尔·罗斯.简明犹太民族史[M].黄福武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