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龙开讲“上海女人”

    名作家开讲海派文化前世今生  马尚龙:“上海女人”被误读

    作为“2007年上海书展文化讲坛”活动之一,一场名为“海派文化趣谈”的讲座昨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该讲座请来了文汇出版社“海派书系”的知名作家马尚龙、青年报资深记者王唯铭、书画评论家王琪森,共同探讨“海派文化”的前世今生,并修正了此前人们对“海派文化”的一些误读。 

  上海文化造就上海女人“作为上海品牌文化的延伸,上海女人的品牌已经被定义成一个文化符号。但是,这个文化符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误读。”说起上海女人,知名作家马尚龙侃侃而谈,因为他就是《上海女人》、《反调男女》等海派作品的作者。 

  长久以来,上海女人就是电影《花样年华》中身着旗袍体态婀娜的张曼玉,就是优雅知性、美丽从容的大家闺秀。上海女人看起来过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生活。而马尚龙认为,正是太多文艺作品的渲染,导致很多人对上海女人的形象有所误解。“其实,上海女人在生活方面是非常细致的。荣毅仁的妻子、出身大家世族的杨鉴清,每晚都坚持给荣毅仁擦皮鞋。她的身份决定了她大可不必如此,但她的亲力亲为恰恰体现了其作为一个上海女人贤妻良母的气质。妻性,才是上海女人的底色。” 

  在马尚龙看来,诸如上个世纪上海女人为何总是穿着睡衣上街等“不雅”现象,其实完全可以从上海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中找寻到原因。“我写的几本书都带有一些社会学的视角,特别是《上海女人》录用了大量和上海女人有关的新闻资料。这些材料平常散见各处也许并不起眼,但当它们被集合到一起就会很有研究价值。” 

  深入历史才能破解误读《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的作者王唯铭,带领现场听众游历了一遍经典的海派建筑。与马尚龙一样,他认为,上海的海派建筑也有不少地方被人们误读。 

  1984年,上海宾馆拔地而起,以其90米的高度,突破了国际饭店保持的二十四层83.5米的最高纪录。“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对传统的挑战,对旧观念的消解,对新世界的憧憬。而事实上呢?”王唯铭说,他曾经采访过上海宾馆的副经理。对方告诉他,上海宾馆楼高90米,仅仅是由于客户要求在其中建造600间套房的空间要求使然。所谓的“挑战传统”其实只不过是旁人的附会而已。 

  而作压轴演讲的《海派书画》作者王琪森,则对海派书画的代表人物做了精彩介绍。但他表示,现阶段对海派书画的研究开发还远远不够,研究者仍将多多努力。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