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谈治学基本经验,只是六个字:“读书须先识字。”我读《细说三国》的一大感觉,就是作者释字遣词,相当谨慎,如讲到周瑜对孙策“升堂拜母”,就通俗明了地说:“这是古人的一种进一步做朋友,以兄弟之礼相待的一种表示。”孙策在临死以前,托孙权给张昭,还说,万一事情不顺当,“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品三国》解说是“还可以设法回江西去(缓步西归),也没什么的可担心的(亦无所虑)”。(《品三国》(下)第185页),而黎著解说:“所谓‘缓步西归’,便是慢慢地、从容地归顺曹操所主持的许县朝廷。所谓‘亦无所虑’,便是‘也不必有什么顾虑’(张昭后来于曹操席卷荆州之时,主张迎降,与孙策的最后几句话颇有关系)。”我以为,比较之下,如此解说相当贴切。《品三国》(下)说曹操破韩遂、马超后,给孙权写了一封软硬兼施的长信,而且开出条件:“一,如果能够‘内取子布,外击刘备’,那么,江东之任永远归你,还要加官晋爵。二、如果舍不得杀张昭,只杀刘备也行。”(《品三国(下)》第6页)此处之“取”,易先生解释为“杀”,是不妥的,且不从字义说,“取”有多义,而在这里恰切地说应是“听取”、“采取”之意,联系曹操尊称张昭不名,且与“外击刘备”呼应,显然他是告诫孙权应听取当年张昭的话,用“杀”令人费解。
《品三国》(下)还就祢衡的狂悖,说了一段故事:“总之,祢衡谁都看不起,稍微看得顺眼一点的也就是孔融和杨修。但祢衡对他俩也不客气,常常对人说,也就大儿子孔文举(孔融),小儿子杨德祖(杨修)还凑合,其他小子提都提不起来。祢衡说这话时,自己不过二十出头,孔融已经四十岁了,竟被呼为‘大儿!’这哪里是什么傲骨?分明是狂悖!”(《品三国(下)》第34页)此段文字当出自《后汉书·祢衡传》:“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作者显然把“儿”解说为“儿子”了,岂不知此处的“儿”本作“男儿”、“男子”,延伸出去,还可解“英雄”、“伟人”,所以邹容《革命军》有“大儿华盛顿,小儿拿破仑”之说也。盖中华文字,蕴含精深,望文生义,稍有疏忽,差之千里。
历史可以充当小说读,但小说切忌当作历史用,否则笑话可更多呢。黎著《细说三国》确实写得很细很耐看,但它不像人们爱读的《三国演义》有想当然的形象思维,对那些难以搞确切,有悖历史常识的地方有意地回避了。《三国演义》凡涉及战将,必写其兵器,以衬托其英武,或以此吸引眼珠。黎著却处处遵史,从不搬用《三国志》和裴注外的其它兵器,包括《演义》中罗贯中先生送与战将的兵器。这个方面,我觉得《品三国》就不够注意,如说曹操与韩遂、马超见面,“又让许褚横刀立马跟在后面”(《品三国》(下)第5页)。许褚这把刀是从哪里来的呢?《三国志》和裴注都没有给他,原来是《演义》送给他的。可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许褚提刀叫曰:‘吾即谯郡许褚也’。”
类似这样将《演义》充历史,《品三国》真有些呢!“曹操焦头烂额,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在周瑜和刘备的夹击下一路狂奔,幸得张辽、许褚等人的接应方才脱险。周瑜和刘备的部队则水陆并进双管齐下,追击曹操直至南郡城下。”(《品三国》(上)第212页)作者在同书中本有称曹操在南征前,分派了张辽屯兵长社,保卫许都,以防不测。(《品三国(上)》第182页)这倒是有史可循的,何以此处却从《三国演义》借来一个“张辽”,莫名其妙杀出来“接应”呢!(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本文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对三国史素有研究,著有《三国演义补证本》、《品三国中的女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