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俄藏、英藏的有关西夏文献出版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与上海古籍出版社12日再次联手推出了4大册《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至此,流失海外的重要民族文献——西夏文献基本全部“回归”祖国。
同时,反映宁夏瑰丽的史前文化巨著——《贺兰山岩画》也同时首发,这又为中国甚至国际上的岩画学历史添加了浓重的一笔。我国学术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题写名字的“岩画与西夏文献中心”也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落成。
西夏文文献大规模出版至臻至善
流失海外的主要西夏文献藏品就只有法国伯希和的搜集一直未予出版。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西夏文文献是伯希和于1908年3月在莫高窟P.181号窟、即今敦煌研究院编号464号窟发现的西夏文刻本和写本,体现了元代内地和沿海文化流通的重要信息以及元代初期对西夏遗民的民族宗教政策,其学术价值很高。其间几十件木活字印本,特别是未曾公布的一件文献,显露出活字底座的方角印痕以及字行间嵌条的印痕,毋庸置疑地勾勒了西夏活字印本的一般特点。
《法藏敦煌西夏文献》的出版,使莫高窟北区的西夏文文献收集完整了。至此,英、法所藏西夏文文献得以整理结集,以编纂出版形式回归故里,加上此前俄罗斯藏品的出版,流失海外将近百年的西夏文文献十之八九已经重现于世,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材料基础。
《贺兰山岩画》有新发现
《贺兰山岩画》是继《大麦地岩画》之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又一重要的岩画学术成果,这批岩画资料全面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了贺兰山岩画的风采全貌和细节信息,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人文资料。以这样完整的、几乎是网罗无遗的规模和形式出版的《贺兰山岩画》和《大麦地岩画》,在国内岩画学方面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属罕见。
据初步统计,地处宁夏西部的贺兰山岩画总量在万幅以上,分布在3市6县20个岩画点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此次出版《贺兰山岩画》,岩画专家新发现的36幅岩画除大多为羊、马等动物图案外,还有一些含义不明的符号,初步考证均由石器凿刻而成。但是,也有些岩画的图案和符号以前没发现过,就岩画的类型来看,它的生成年代初步认定和贺兰山岩画为一个系统,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法藏敦煌西夏文献》和《贺兰山岩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