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演出史稿》修订本自序

  拙著《昆剧演出史稿》初版于1980年1月,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印了三千册,翌年初又重印一千册,先后都很快售罄。这是我始料所未及的。取演出视角述昆剧史,显现家庭戏班与民间戏班的演变消长,指出折子戏称雄时期与昆剧艺术体系形成之关系,强调伶工作为艺术家在历史上的劳绩,执著于此,试图有所发挥。那么一点探索意向竟然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或许就是此书易售的原因罢。据我所知,读者感兴趣的约有几个方面:引用“四方歌曲必宗吴门”这句话来概括昆剧的初盛期;爬梳文献,介绍了“虎丘中秋曲会”群众性的唱曲活动;强调演出史上昆剧折子戏阶段的不同凡响;《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起了承前启后作用,便于考察演出剧目的变化。有关刊物的转载,一些专文专著的引用大都不出上述范围。我的一位朋友多次跟我说起,他的专攻戏曲史的研究生几乎都读过这本书,有的未能购得,还从图书馆借抄、复印。有一位日本友人曾出示他的藏本,只见里面正文四周密密麻麻地写上批注。从这些事例以及往后引起的反响来看,读者们大概同样由于书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带有探索性质,因此在浏览时不免心存一个“恕”字。
    然而作为作者,我不能自恕。初版本《后记》曾说,由于一些笔记本和大量资料卡因故毁失,原稿也残缺不全,当初是凭自己的记忆补全缺稿的。这就为出错种下了因。出书后我陆续发现一些疏漏和谬误。最明显的是,为大家最乐于转引的那句话“四方歌曲必宗吴门”误写成“四方歌者皆宗吴门 ”,至今以讹传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然理解书中一些孟浪之笔和简单化论断的由来。只有修订才能补过,但要挤出时间来却也不易。直到去年,才下决心,边通读边修订,每天完成若干页,以为常课。
    修订不是重写,以存真为宜,即保持原来的框架、篇幅和基本观点。重点是改错,包括引文、事实、论断诸方面。补缺也是必要的,但应有增有删。原书对明清宫廷演戏仅一笔带过,现在择要补写了专节。又如关于全本戏这条线,初版本断续起伏,看不出演变全貌,现在重新理了一下,力使论述全面点。原书对历代艺人的劳绩着墨较多,他们走过的路尽管很曲折,但总目标是清晰的,要使昆剧雅俗共赏,可惜这一愿望没有最后实现。修订本把这个问题点明了。其中改动最大的是《引言》,这只有用“时过境迁”一词来解释。当年是从剧种新生的角度着笔的,现在我认为改从艺术遗产的位置上来回顾演出历史,比较妥善。
    还有几个问题需要交代一下。
    主体与流派。昆剧形成于吴中一带,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地域性特点始终极为鲜明。本书即以此为主体,写它的演出历程。以后四方扩散,主轴不变,描述的视角如一。昆剧历史上产生过一些重要流派,自成艺术体系,已有专著研究,本书不再阐述。初版本曾对“北昆”作过极为简略的介绍,自乱体例,故修订本概行删除。
    下限。初版本基本上写到抗日战争初期仙霓社在上海解散为止,以后馀波所及,也是专就“传”字辈艺术家的归宿写开去的。我的旨趣本在借演出史这个题目,谈谈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不求面面俱到。至于当代昆剧演出活动,也只有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以后,才能观照清楚,作出概括。本书写作之初,对下限问题考虑如此,至今不变。当然,也不能完全无视当代活动和现状,“结束语”中有些议论即是,但纯属个人意趣,与本书题旨无甚关系。
    也有朋友向我建议,修订后书名中的“稿”字可删。我说不然。这个字显然有点“打招呼”的意味:昆剧演出有“史”从拙著始,事属草创,说了一些没有把握或不够成熟的话,希望取得一个检验的机会。检验尚待深入,这个字仍很有现实意义。其实,我还看重另一层意思,即把“史稿”看成一种文体,它比“史”要宽松些。借助于这种文体,写书的人可以作一些收缩性的归纳,更可排比例证,提出问题,适当作些开拓性的发挥。有关昆剧演出史事,实在没有太多现成的定论和规律可供捋搐,那么,兼顾收缩和开拓正是我所需要的。
    初版本《引言》写了这样一番话:“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门外谈戏式的书总算还掉了自己在少年时许下的一个心愿。远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在上海一家小剧场里,观看了仙霓社‘传’字辈艺人的演出,少年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此美妙的歌喉、身段,如此出色的演出,却只有这么些人在看。我逢人便说,便宣传,夸张地说这里面确实有积极的美好的东西。”此刻,我正在灯下整理修订初毕的书稿,重读这段话,仍像发生在昨天的事那样新鲜、真实,不觉抚掌一笑。事物有时真怪,好比旅人探路,自认走了不计其数的路,停下来一看,呀,还在原地。要经过仔细辨认,才会发觉毕竟有点不同了。我也说不清这本小书有没有提高。日月如流,不知老之将至,让我饶有兴趣地、审慎而大胆地再跨新步吧。
    本书终于顺利修订完毕,并且得到出版的机缘,这要感谢友人洪惟助教授的好意和热情支持。引以为憾的是,初版本完稿前,曾蒙赵景深先生审阅校订。如今修订本有幸即将付梓,而赵老作古已逾十载,回瞻前尘,殊深缅怀。

                                        陆萼庭1997年中秋节于沪西寓所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