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它们也是不同的。主要的是浪漫派的主观性,要求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感情、想象,作家常用第一人称讲话(并不是说凡是用第一人称的就是浪漫派作家),他们拥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东西。而现实主义重视客观性,这些作家总是避免个人感情的流露,要求从客观世界出发,反映现实,批判现实,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在这本小书中,司汤达当时提出的也只有三点原则:一,摒弃三一律;二,运用民族的题材;三,要求戏剧用散文写。前两者是受到意大利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后者则是他早已有的看法,认为戏剧用诗写不行,那是史诗,不是戏剧,要用散文这种接近民间、接近现实的语言。 对,司汤达提出“一切时代的伟大作家都曾是浪漫主义者”。他所说的浪漫主义者,实质上就是指的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和最富独创性的作家。一八二三年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浪漫主义无疑地代表了这种主流,所以司汤达为之辩护,为之战斗。在这个意义上,这本小册子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前驱、宣传者,因为它所反映的正是当时兴起的浪漫派的要求。 但是,由于社会和其本身的各种条件,一个作家不可能局限于某一文学运动。从司汤达的文学实践来看,他确实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强调客观性,重视观察社会,重视心理分析(他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他按照客观实际批判地去塑造人物典型,这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抒情色彩、对理想以至幻想的讴歌,甚至那种喜爱夸张、淋漓尽致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并不是他背离了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实际上他很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本人对于浪漫派作家并无好感。他厌恶沙多勃里扬,不喜欢司达哀尔夫人,对雨果和维尼也不大感兴趣。他在给英国《新月刊》(New Monthly Magazine)和《伦敦杂志》(London Magazine)写的文学论文中对浪漫派作家几乎总是流露出不屑。他甚至说:“法兰西精神尤其反对今天被许多人称之为‘浪漫的’那种德国式的乱七八糟的文字。”这就是他对法国浪漫派的态度。 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他并没有一句话讲拉辛不好,他倒是赞美拉辛曾是“浪漫主义者”。为他所反对的,只是那班到了一八二三年还在搞古典主义的假古典主义者,那些“在他们(指历史上的伟大作家)死后一个世纪,不去睁开眼睛看,不去模仿自然,而只知抄袭他们的人”。但另一方面,他真正地赞美、景仰莎士比亚这位英国现实主义大师:司汤达自己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但是,不要忘记,即使对于莎士比亚,他还是说:“不应当去模仿莎士比亚,而应当效法他的艺术,应当效法他的描绘的方法,而不应当抄袭他所描写的对象。” ①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79年5月)。 ②《爱丁堡评论》,1802—1829刊行。英国自由派的一种综合性季刊,撰稿人有瓦尔特·司各特、麦考莱、赫兹力特等(摘自译者注)。 ③ 司汤达:《书简》卷2,第8页,译者注。 ④ 司汤达:《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仑萨》卷2,第49页。 ⑤ 海顿(F.J.Haydn 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梅达斯塔斯(P.Métastase 1698—1782),意大利诗人。 ⑥ D.根纳尔:《司汤达和英国》,第230页,原文载《新月刊》,1826年8月号。 ⑦ 在王政复辟时期,路易十八于1814年公布的大宪章,表现了封建贵族对大资产阶级的妥协。 ⑧ 圣·勃甫:《月曜日谈话》,1854年1月2日。 ⑨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中译本第28页。 ⑩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中译本第103页。司汤达原注,这两句取自该剧第三幕第七场,原台词据译者注略有出入。 ⑾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中译本第29页。伊美纳(Hyménée),希腊神话中的司婚姻之神。 ⑿“宴会上已经坐满了。”见莎士比亚:《马克白》,中译本第103页。 ⒀⒁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中译本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