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云人物”一炮打响之后,万卫和编导们决定让易中天继续说下去,并选定了“三国”这个大题目。但没想到易中天刚开始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时间太紧,二是自己对“三国”不是很熟。如果非让他继续说,他宁愿说自己更有兴趣的《水浒》。
为了说服易中天,编导到成都去游说,表示“三国”的框架结构更适合说。但费了无数口舌,易中天还在犹豫,他表示要跟家里商量一下。“易中天是个非常顾家的人,到底说不说三国?他后来就去问自己夫人的意见。”万卫笑着说,双方能达成一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易中天夫人的功劳。
录节目只拿差旅费与讲课费 虽然同意合作,但当时易中天不知道这个三国能说多大的规模。万卫回忆说:“我就说,咱要干就干一年,易老师你把精力都转移过来吧。”于是,易中天几乎成了“空中飞人”,趁周末的时间来北京录制节目,他在飞机上的消遣读物,也变成了《三国志》。
易中天录制节目的速度很快,一般一天时间能录制5集“品三国”,而录制现场也是热闹非常。万卫介绍说,录制节目的小厅不是很大,只能容纳100多人,但最多的时候现场人数达到了140人。因为房间的通风不好,还曾发生有听讲的女孩晕倒的事件,后来栏目组严格将人数限制在了100人左右。
像刘心武、易中天这样的学者,《百家讲坛》请他们讲课得花多少钱?万卫对此表示,钱对学者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学者,谁不希望自己的成果能扩大影响?”他透露,栏目组给学者的报酬不高,主要包括差旅费与讲课费,跟这些学者出书的收入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易中天进剧组也曾遭“洗脑” 据介绍,目前《百家讲坛》有10余位编导,他们负责与每一位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沟通,刘心武和易中天在荧屏上他们将历史故事讲得充满悬念、一波三折,其实录制前都经过了节目组的“洗脑”以及痛苦的“变异”。
山东大学的教授马瑞芳介绍了那个艰苦的“洗脑过程”:“我讲了20年的蒲松龄,他们不让我讲,让我按问题去讲,我开始拒绝了。后来专家和读者反映说这样挺好的。我跟他们沟通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电话一打就一个多小时。现在的电视观众很难伺候。”
易中天也没有避免这个“洗脑”过程。万卫介绍说,易中天刚开始讲汉代刘邦,总是忽视细节。“前面都铺垫好了,讲到鸿门宴他说:下面该是你们都知道鸿门宴,就不讲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谁不知道啊?我们跟易老师讲,观众想听的就是这个,他们要听您的版本的鸿门宴。”
《百家讲坛》珍藏三张“王牌” 《百家讲坛》创立于2001年,但直到2004年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开始,《百家讲坛》才摸索出自己的路子,万卫总结了《百家讲坛》的三张王牌:悬念牌、名家牌和顺势牌。
“悬念牌”是他们打出的第一张牌,这有点类似旧时候说书人的惯用技法。“在节目的编排上,我们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而第二张牌就是主讲人的“名家牌”,讲座之后,刘心武被视为“红学”的代言人,而阎崇年几乎成了“清史”的符号。第三张牌是“顺势牌”,比如借着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势头,《百家讲坛》专门邀请学者易中天给观众揭秘汉朝人物。
对易中天等人的讲座,很多人觉得像“说书”。但万卫对此坚决不认同:“说书人是戏说,凭着想象说话,我们是正说、新说,绝对不能讲成说书。”
下一个红的是谁? 2004年是阎崇年,2005年是刘心武,2006年是易中天,人们对《百家讲坛》推出的“学术明星”充满了期待。而在易中天之后,下一个走红的会是谁?
万卫给出的答案是:王立群。在网络上,《百家讲坛》的粉丝们将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并列封为“易纪王”。像易中天最早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一样,王立群目前正主讲汉代人物。这位河南大学的教授曾经在《百家讲坛》自办的“十大名嘴”评选中,被封了一个“最具学术”的头衔。
而与易中天同期“出道”的纪连海,因为其主讲的清史纪晓岚、多尔衮等,也有了大量拥趸。据介绍,他早年曾跟相声大师刘宝瑞学过相声,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别在上历史课的时候睡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