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制片人首次披露易中天成功秘笈

    易中天有多火爆,看看他《品三国》的签售现场拥挤的场面,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每周日中午追看《百家讲坛》,这位厦门大学的教授如今真是红得发紫。但火爆之后,这几日这位“超级教授”“学术明星”也面临着来自学术界与观众的双重质疑。易中天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他火之后,《百家讲坛》下一个走红的又将是谁?很多读者问这些问题,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各方。

新闻事件
葛红兵再揭易中天“三大罪状”
  8月10日,因批评易中天引起轩然大波的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再次在博客发表文章,称“以《三国演义》为假想敌,用历史来要求文学,对文学不公平——伤害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葛红兵列举了易中天的三大“罪状”:一是过多地解释了权术,而较少地关注了历史;二是过多地讲了故事,而较少地阐释了人文理念;三是以《三国演义》为假想敌,用历史来要求文学,对文学不公平——伤害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上次批评易中天相比,葛红兵此次批评的口吻比较温和,他称自己不反对学术通俗化,并表示易中天在此方面“有功绩”,“因为他很不错,很有影响力,我才批评”。 

  在此之前,7月底,葛红兵曾发表文章,指出易中天把诸葛亮说成“帅哥”是娱乐化、把诸葛亮选择刘备解释为“挑选一个绩优股当老板”是庸俗化,从而得出结论:“大众化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

众学者加入“批易”战团  葛红兵的批评引发了学界对易中天现象的关注。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书展上,张汝伦、江晓原、许纪霖等知名学者批评易中天的《品三国》,历史学者许纪霖认为《品三国》文字粗糙,“看看电视还行,看书就免了”。 

  身为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表示:“其实易中天早期的作品,比如《读城记》等都称得上是上品,文字非常好。但他的《品三国》的文字却很粗糙,不值得一读。如果只是听听他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样的东西更适合视听而不是阅读。”江晓原认为:“《品三国》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诱惑,但却是一种需要抵御的诱惑,因为它并没有什么价值。”张汝伦则为想要读点历史故事的学子们,推荐了林汉达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等作品。

“易迷”和“葛粉”两阵营混战  率先“批易”的葛红兵一方面是上海大学的教授,另一方面也以“美男作家”的头衔拥有自己的粉丝。他和众学者的批评在网上引发了“易迷”和“葛粉”两大粉丝阵营的混战。

  在葛红兵的博客上,粉丝就“历史能否被娱乐化解读”各执说词。有网友认同葛红兵观点:“《三国》之于中国文明如同《荷马诗史》之于欧洲文明”,“过分娱乐化的历史解说会误导观众,也预示着中国人的历史感将会丧失。”但“易迷”认为,《品三国》之所以能够大热,已经证明了“娱乐化解读”的优势所在,“历史就应该这样被普及”。 

  记者看到,虽有一部分网民始终坚持诚恳探讨,但仍屡屡出现人身攻击的言词。葛红兵被称作“板着面孔”、“有酸葡萄心理”,甚至还有人骂他“政治畸形儿”。与此相对,“葛粉”们则骂易中天“垃圾教授”,甚至骂“易粉”是“低智商傻子”。 

易中天对批评抛出“三不原则”  对于外界对他的批评,易中天抛出了“三不原则”:不理睬、不回应、不在乎。易中天说“可以说‘不’,是我的人权。一、对方指出的如果是硬伤,就立即改正;二、如果是学术问题则从长计议;三、如果质疑的是讲述方式,就只能暂不争论。有些事情,将来讨论比现在讨论好;大家讨论比个别人讨论好;让事实说话比主观臆断好。”易中天认为,自己“有回应和不回应的权利”。 

  易中天保证自己讲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记载。他举例说,有一次他在节目中说曹操接夫人回家,曾拍着她的背说:“宝贝,不要生气了,我们回去吧。”有人发帖质疑说:“曹操和他老婆的事你怎么会知道?”易中天解释说:“《三国志·后妃传》里写着呢。而且‘抚其背’三个字是有的,宝贝两个字我觉得已经说得很客气了,我还没有叫甜心呢。” 

  针对近期媒体给他扣上的“学术超男”、“麻辣教授”的帽子,易中天表示他“都不喜欢”。他表示自己的史学就是“萝卜史学”,“因为萝卜就是草根啊,这正符合我给自己的定位,我就是平民学者、草根学者。” 

核心揭秘
易中天曾拒绝“品三国”
  易中天是怎么走进《百家讲坛》并大红大紫的?《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向记者披露了两家最初“联姻”的幕后。“我们有个编导,非常喜欢看易中天的《读城记》等书,去年那个时候电视剧《汉武大帝》正热播,我们跟易中天电话沟通后,就约定他来讲汉武帝。”录制的结果是皆大欢喜,易中天完全符合栏目的要求,万卫评价说是易中天“骨子里有一股平民气息”,同时又有“独到的历史文化分析能力”。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