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科普书吸引读者的灵魂

    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认为“兴趣是科普书赖以吸引读者的灵魂”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首先,科学本身充满了情感的成分,科普书依靠科学的情感因素吸引读者是题中应有之义。不错,科学旨在揭示事物运行及其发展的规律,深奥、抽象、枯燥常常是其特征的代名词,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科学是美丽的,科学不仅深刻、思辨、理性,还充满神秘、奇妙、和谐。毕达哥拉斯断言大自然美的本质就是和谐,所以无数专注于人类情感的艺术家为之吸引而神魂颠倒,纷纷加盟到揭示自然奥秘的队伍中。有人精辟地指出,艺术是“在特定情绪下感受到的自然”,因为艺术似乎有一种先见之明。正缘于此,几乎所有的科学大师都说指引他们从事科学探索和发现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是美学冲动的显现”。科学与艺术好比一个铜板的两面,而联结二者的纽带不是别的,恰恰是想象和好奇、兴趣等积极情绪。 

    其次,将兴趣视为科普书赖以吸引读者的灵魂,还有更加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兴趣等积极情绪是人行为的强大驱动力。驱动力的通俗表述称为动机。概括说,人的动机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目标取向,二是兴趣,三是自我知觉,如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和自我概念。其中目标取向关乎理智上的引导,兴趣关乎情感上的唤起和主动态度,自我知觉则是从心理的效能上进行调节,比之其他两个因素,好奇、兴趣与生俱有,起源和扎根于每个人的血液和基因中,对行为的发生具有更为本源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有人通过研究还发现,兴趣的刻画离不开情绪和认知两大维度,而且它不单单在构建上将情绪和认知联结起来,同时还具有融贯二者的功能。 

    总之,把兴趣作为科普书赖以吸引读者的灵魂,是信息量无限增长乃至泛滥的背景下科普书走出困境的必然结果。根据这样的理念,让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融入情真意切、以人为本的架构中,让抽象的语句、数字、公式、原理等科学信息符号活龙活现起来,科普书才能真正吸引读者的眼球,科学内容才能细雨润物般地有效地传递至读者的大脑中。当然,要使科普书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对呈现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包括了解购书者的阅读心理,虚心借助文学艺术中感人的表现手法等。 

    (作者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