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学者”易中天如今红遍全国,但20多年前,当易中天还是一位无名的青年学者时,正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慧眼识才,出版了他的平生第一本书。这在上海出版界并不是偶然的例子,有相当数量的作家、学者从上海起步,在上海成名;大量世界文坛杰作通过“上海出版”与中国读者见面。
廿年交往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告诉记者,易中天的第一本书名为《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那是1985年,年轻的易中天把自己的硕士论文投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文艺论丛》季刊,编辑阅稿后觉得作者很有基础,但论文内容尚嫌单薄,于是建议他作修改提高。易中天谦虚地听取编辑意见,修改了文稿。编辑认为易中天颇有前途,稿件只在杂志上刊发很可惜,于是又专门请复旦大学教授审读,获得首肯后,为其单独出了书。该书于1988年问世,印了3000本。从此,易中天声名日隆,也引起了央视编导的注意。
脱离困境周国平 被当作人文精神代表的学者、作家周国平在本届书展上有《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签售等好几场活动,每次都吸引了众多读者。记者了解到,让周国平一举成名的处女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也是在上海诞生的。1986年,时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周国平,正苦闷于没有出版社愿意接纳自己的论文稿件,恰在北京遇到了前去组稿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邵敏。邵敏在回上海的火车上读了一宿周国平的文稿,三个月后,这本启蒙类的通俗哲学书便正式出版,销量迅速突破10万册。此后,周国平将《人与永恒》《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也交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海纳百川有眼光 粗略翻翻上海出版史,便可以看出,中国文坛和学术界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是在上海发出最初的声音,一代代上海出版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卓越的眼光发现人才,进而成就了人才。1954年,经过编辑手把手的润饰加工,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立刻风靡全国。1965年,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首次在《收获》杂志发表,产生极大影响。进入上世纪80年代,马原、余华、苏童、莫言、格非等今日文坛中坚作家通过在上海出版作品浮出水面,如余华约三分之二的作品在《收获》上首发,包括《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近年成名的青年作家虹影,其“上海三部曲”也是在上海出版的。
名著引进判断力 对优秀世界文学作品的独特发现和译介,同样体现了上海出版人的广阔视野和专业精神。在这次书展上面世的《东京奇谭集》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第32种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国内其他出版社也曾出过村上春树的书,但始终给人“火候不到”的感觉。199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通过日方代理人酒井拿下了村上春树的作品版权,此后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城市读者中广泛流传,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上海译文出版社早年就以大量译介外国文学名著享誉出版界,近年译文社仍然引领潮流,米兰·昆德拉全部14种作品的中文简体字版版权也花落译文。米兰·昆德拉去年出版的封笔之作《帘幕》是一部关于小说创作的随笔集,中文版今秋就将问世。世纪文景公司引进出版的世界畅销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则创造了另一个国内畅销书的奇迹,该书自2004年2月出版以来,发行已超过180万册。
风物宜长放眼量 采访中,一些出版界资深人士不约而同地谈到,在外界环境浮躁喧嚣的时候,有抱负的出版人尤其要防止短视和急功近利。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昕说,出版的一大任务是反映创新成果,出版人应当敏锐地捕捉到学术发展进步的脉络,通过出版物体现和引导学术进步。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杨益萍表示,一些出类拔萃的作者及作品首先在上海被推出,说明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归根结底还是与编辑的专业能力紧密相连。要造就编辑大家,就要营造一种耐得寂寞、着眼于长期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