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如“砖头”儿童图书华而不实 晦涩难啃

    专家看法——

    童书出版必须服务孩子

    就童书市场的以上几大问题,记者咨询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一方、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王一方社长说,童书出版必须服务于孩子,这是少儿出版工作应该始终秉持的理念。“少儿社的书厚薄分量就有相对轻盈的传统,太过厚重或者硬壳精装的图书其实并不适合孩子。”他指出,书市之所以会出现大部头的厚重的童书,根本就是现代社会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共谋”:“出版社和书店是为了拉虎皮作大旗,以此获取更多利润。现在有很多书业大卖场甚至不愿意销售过于便宜的书籍,很多10元以下的童书的发行都会遭到他们的拒绝,因为利润太薄了。” 

    王一方还表示,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不能完全归咎到出版社和书店,“现在有些人买童书就是为送礼,根本不考虑是不是适合小孩看,只顾自己的面子;收礼的人呢,可能也并不在乎这个书的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孩子,只想摆在家里充当门面;甚至有些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挑选这样的图书,也是出于一种虚荣的考虑。”因此,王一方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对孩子的“共谋”,呼吁全社会对此进行抵制。 

    童书出版原创能力不足

    对于童书市场的同质选题和重复出版,王一方也深恶痛绝。“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本来是品牌书,现在已有同类产品1000多种了。”他指出,童书市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完全是因为中国童书出版业原创能力还不够,“大家都只想做公共版权的东西,贪图成本节约,心思不在原创方面,所以造成同质选题的恶性竞争,也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浪费。” 

    梅子涵也向记者指出,目前中国的童书市场其实还存在很多选题空白。“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国内童书与引进版图书之间的差距。”梅子涵说,“我们国内的童书创作和出版人对儿童书籍种类的想象力不足,甚至还存在很多类型空白。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差距,才有努力的方向。” 

    家长应改变童书购买观

    在质疑童书出版业的原创力与利益驱动的同时,梅子涵也批评了当下许多家长的童书购买观念。“儿童读物并不是字越多越好,孩子就应该读图画书。”梅子涵认为,中国的家长在这方面缺乏判断能力,不够了解儿童,不知道什么东西更适合他们。“事实上,图画书的色彩和形象都会使孩子产生天然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这将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而少儿社社长王一方的观点与梅教授不谋而合:“现在的家长因为自己没有过真正的童年阅读,所以在这方面很没有经验。他们不懂得艺术性、审美性的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有些图书虽然字很少,但是设计精巧,很多环节需要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有利于亲子关系。”他说,虽然上海少儿社的书一贯坚持低定价,但他反对家长只挑便宜的书买,“有些童书虽然贵,但物有所值,要知道,有时候一本书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