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到来了,少儿图书再度成为市场焦点。此前,曾有业内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少儿读物年出版品种已超过1万种,年总印数为6亿册,销售数则占据了我国书业约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记者在走访了正在进行六一促销活动的上海书城和市区的各大书店后发现,虽然有不少价廉物美的儿童读物展出,但为数不少的“问题童书”间杂其间,混淆了前来购书的家长们的视线。5月28日,记者就这些“问题童书”采访了有关专家。
现场目击——
问题一 童书厚重如“砖头”
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剑桥少儿百科全书》,在欧美曾被誉为“少儿科普读物第一品牌”。其中文版内容详实,插图精美,加上精美的硬壳精装,可说卖相十足。但当记者拿起该书进行翻阅,手头立马感到了分量。不足5分钟,记者已经感觉到手酸得不行,不得不放下这本起码有四五斤重的“童书”。而该书的精装硬壳也给记者留下了“沉重的印象”。让孩子长期捧读如此“坚硬的重物”,只怕对身体健康不利。
此外,由浙江少儿出版社推出的、迄今为止全球华文地区唯一获得丹麦官方认可,得到丹麦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纪念专用标志授权的中文版《安徒生童话全集》虽然由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任溶溶先生翻译,其专业性和权威性都无可置疑,但“板砖”样式也给孩子阅读造成了不便。
而此类“板砖”儿童读物如今是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内容粗糙,却徒有其表,以“厚重”、“精装”搏人眼球,混淆了家长们的视线。
问题二 文风艰涩成人也怕
吉林摄影出版社的一套《中国少儿百科全书》,因囊括了《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和《文化艺术》4分册,引起了不少家长的注意。但记者翻开这套“全书”之后却发现看似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图书,文字艰涩,图片又不具备审美冲击力,为阅读带来了困难。比如,自然、科技卷中涉及的一些艰深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史知识,很多专业术语就是成年人也未必理解;而文艺卷的用语又不够鲜活,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人类社会卷中出现的诸如“公有制”、“私有制”等经济类名词的概念解释抽象而过于学术化,有如高中生的政治课本。这类“童书”,只怕大人看都无心阅读,又如何期望它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虽然是一个极端的特例,但少儿读物的此类文风却并非是此书所独有。丝毫不顾及儿童阅读心理和可接受程度的“填鸭式读物”在中国童书市场上并不少见。
问题三 选题相仿跟风严重
记者在走访各大书店的过程中还发现,我国出版界在世界经典少儿读物的出版方面选题高度同质化,重复出版和跟风出版的现象严重。
《十万个为什么》原本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品牌图书,但近几年来,书市却出现了各个出版社推出的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按年龄阶段划分的,就有幼儿版、小学生版、初中生版、低幼版等等;按内容划分,则有自然篇、动物篇、气象篇等;甚至还有按照颜色分类的。此外,儿童历史普及读物《上下五千年》以及《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世界经典童话集也遭遇了相似的命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全集、选集、插图本、作家评点本也是数不胜数。本来经典童书是家长为孩子挑书的首选,现在面对如此繁多的名目,很多家长更加无从选择。
问题四 “引进版”物价偏离
上海书城底楼的六一童书专柜,最吸引孩子的是引进版图书。虽然引进版多为英语图文书,但因其色彩丰富、形式多样,还带有一些游戏的性质,受到了绝大多数孩子的喜爱。记者翻阅了一部分图书后发现,这些书多以图片为主,只有少数的文字出现,因此并没因语言的问题产生阅读障碍,它甚至为年幼的孩子学习外语提供了机会。而这些图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设计创意和制作工艺。有些图书的书页上带有立体的纸工模型,形象立体可爱;还有些关于自然与环境的图书,彩页中的小动物画片上还粘上了仿真的绒毛,制造出逼真的手感。这些创意设计都给孩子带来了新鲜感,难怪小读者们爱不释手。
与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表现相反的是,家长们对引进版并不热衷。家长们普遍反映图书内容不足,“一本书往往是六七张圆角硬板纸,总共才十几页,还都是图画,没有充实的内容,却要60元到90元不等,实在不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