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当北京还是寒冬料峭的时候,位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会议室内却一派温暖宜人的景象。许多耳熟能详的著名学者跻身其中。这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潘有星和段韬等《科学》编辑部的人士正在召开“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编委会座谈会。出版过程的8年来,开过无数次这样的会,今天终于得以出版,编委们手捧厚重的样书,都别有感慨。会上,无论是正式发言还是即兴讲话,大家无不对这样一部我国原创的科技百科全书的出版感叹不已,毕竟它经历了8年时间,毕竟它是对一个时代科学传播理念的延续。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是一部供受完基础教育的广大公众阅读的彩图版科学百科全书,该书以当代科学发展的视角,描绘一幅关于自然世界和人造器物世界的长卷画面。全书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共分成五卷:宇宙;地球;生命;人与智能;器与技术。
在去年影响颇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杂志创刊9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这套书的出版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的发言透露了这套书的创意缘起,这是传承最初《科学》杂志的创刊者、科学普及的先驱们的科普理念的创意和出版。
从《科学大纲》到“彩图科技百科全书”
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创办人是一批早年旅美的爱国青年。他们在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训练后,从内心发出了对科学的深切呼唤。并且,这批青年学者当时就认识到,“科学者非指一化学,一物理或一生物学”,“绍介科学不从整个根本入手,譬如路见奇花,撷其枝叶而遗其根株,欲求此花之发荣滋长、继续不已,不可得也”。为此,从《科学》杂志,开始了将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中国进行传播的事业。他们认为科学不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效法西方而撷取其精华,莫如绍介整个科学”,即要从整个根本入手来介绍科学。
配合“绍介整个科学”的办刊实践,这些中国第一代的科学家们合作翻译了科学百科概览性质的英文版著作The Outline of Science,共四卷,冠名《科学大纲》,于1923~1924年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套科学百科概览式著作的出版,在当时学校科学教育还很薄弱的中国,发挥了很好的科学传播和引导作用。
一段佳话是,毛泽东几十年后曾多次对友人说起该书对自己的教益,还曾赠送一套英文初版的原著给李政道博士。李政道博士向《科学》现在的编辑仔细介绍了毛泽东对这套科普百科概览的切身感受和高度评价。
1985年《科学》复刊后,杂志的编委会和编辑部在办刊实践中,越来越体会到前辈科学家当年创办《科学》、翻译《科学大纲》、从整个根本入手来“绍介科学”的良苦用心,痛感为了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仍然需要在介绍科学技术的总体概貌上作出认真的努力。当前在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方面的许多不足,都与“绍介整个科学”的工作还没做好有关。改进这一工作,既需要科普刊物的不断努力,也十分需要符合当代读者需要的类似《科学大纲》的百科概览类图书。于是,就有了《科学》杂志编辑部策划“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的动议。
现在,出版社的宣传语就是“传承不离宗,打造21世纪中国版的新《科学大纲》”。
中国人自己的原创科技百科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于1998年初启动,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任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教授任名誉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张存浩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共同任主编。
该书编辑委员会由甘子钊、李启斌、郑度、陈竺、赵寿元、傅继梁、陈宜张、杨玉芳、郭慕依、潘际銮、汪广仁等11位著名的中国科学家组成,来自国内科学界、教育界的3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编纂工作,他们中间既有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学者或国家“863”、“973”重点科研项目的主持人或主要成员,也有专业造诣深厚、富有辞书与科普写作经验的专家。
国际上有不少百科概览性的科普图书,且不少制作精美,国内也有不少翻译引进的版本。但尚未见由中国科学家编纂的原创性科普百科概览类的图书。而翻译引进的那些品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内容与形式的贴近中国读者上,总存在着问题。该“彩图科技百科全书”是由中国科学家专门为中国的普通公民编写的,有着更好的亲和力。
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这部百科全书的编排打破了传统的数、理、化、天、地、生的学科体系,完全依从读者的兴趣和认知习惯。以人类探知的客观对象为条目选取标准,而不从纯理论的抽象概念的角度来选取条目。同时,每个条目的内容都以释文和示图两种方式展开,力求两者彼此呼应、图文并茂。对条目的主题,力求进行综合性和探索性的描述;对重要的理论概念,也注意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