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探索过程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时代的强音。对创新的意义、价值各界都有共识,然而只有亲历某一项研究(或工程),才知创新不易,常常充满曲折。可以说,能称得上创新的成果,至少得有几个关键技术(点)的突破。 

    作为参与《器与技术》(“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第五卷)的编撰者,我在前后六年的工作中深有体会:创新是一个探索过程。现在的著作形式与当初的预设相差很大,实际上,如果开始就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按步操作,那也不能叫做创新。 

    就我的认识,“彩图科技百科全书”至少在三点上有创新。 

    中国特色

    当初提出“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创意时,上海科技出版社是做了充分调研的,市场上不乏国外引进的各种百科全书,但这些百科全书几乎都没有涉及中国的科技发展。国内也有些冠名科普“百科”,或以“探秘”为主,或是武器图谱,并非严谨的科学之作。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是集中了数百名学者,精心打造中国的科普原创。该书明确地体现中国的科技发展,如“汽车”条目中介绍有“解放牌”汽车。又如“火车”条目中介绍“中国龙号蒸汽机车”:1881年由开平矿物局胥各庄机修厂(唐山机车车辆厂前身)制造。 

    尤值得称道的,在“石器、青铜器与铁器时代”部分,“彩图科技百科全书”浓墨重彩地书写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且不说青铜器、瓷器都有历史的辉煌,就是“农耕”、“灌溉”,也可见中国古代科技特色。如“垄作”是指农作物的分行栽培技术,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形成完善的畎亩法,将农田做成高低相间的行。畎亩法在西汉时期发展为代田法,主要特点是沟垄相间、沟垄互换、耕耨结合,这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部分。“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灌溉工程,历经两千年,今天仍造福成都平原。 

    还有些古代器物,今已少用,但在一些地方仍有保存作观赏。书中对此作了巧妙安排。石磨、石碾,曾是古代磨米面的重要工具,书中借助照片介绍:“石器材料易得,制成的工具耐磨耐用。图示石碾,曾长期是中国北方农村的粮食加工工具,借助人推(或驴拉),使碾子在碾盘上滚动,可把小麦、玉米等碾成粉状。”顺便说一下,该照片由作者到北京郊区拍摄,由此保证了图片质量。 

    介绍中国,并不意味着与西方隔离,行文常常与西方平行,并注意到近现代中西技术融合。如“瓷器”条目分三节,分别是“中国瓷器”,“欧洲瓷器”,“现代陶瓷”,这样一种安排显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用图“说话”

    二十几年前,在印刷技术尚不精良、彩色图片少见的情况下,说一套书“图片精美”、“图文并茂”,绝对是亮点、卖点。而在图片泛滥的今天,再用这样的广告语,一点儿也吊不起读者胃口。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如何用图“说话”?这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图不是简单地看作正文的补充、参照,而是通过图下释文,组成相对独立的线索,与正文并行;二是重要条目用主题图,导论部分用综合性绘画,展示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综合性的绘画正是该书的一个创新点。 

    最早出版社提出这种想法时,大家都感觉不错,但实现起来却不易。画稿都是经文编、美编、作者多次讨论才确定的,有些创意已不能准确地说归于某一个人。画稿屡经修改,既有表现效果问题,更多则是符合科学性的问题。 

    现在打开《器与技术》卷,翻过目录,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颇有气势的“现代社会的器”立体图画:天上是飞机,通讯卫星;地下是车库,光纤,地铁;地上更是丰富:新型建筑,高架道路,高速列车,发电厂,微波天线阵,医院,银行,等等。尤其是现代医院画成剖面,可以看到里面有核磁检测等设备。银行不易表现细节,则拉出一个图展示顾客使用信用卡。可想,这样一幅全景式的现代技术文明画卷,先得有创意和总体布局,再从单个“器”画起,直到合成协调,颜色搭配,不反复磨他几次,哪能完成? 

    笔者参与了导论《技术与社会》综合绘画的创意,有一些切身体会。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今步入信息社会。从“器与技术”的角度看,衣食住行与人类密切相关,其变化能反映社会进步的足迹。然而,用“衣”和“食”反映技术进步,画面不好表现。“住”虽然可以,但涉及东西方建筑类型不同,要做到画面简明准确也是不易。最后商定用“行”即车、船等交通工具和桥梁建筑来表现。农业社会(画面从左到右):独木舟,独木桥;马车,帆船,石拱桥。工业社会(画面从左到右):蒸汽车,蒸汽船,铁桥;螺旋桨飞机,火车,汽车,大型轮船。信息社会: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小轿车,豪华客轮,跨海拉索大桥。可以说,这些器物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技术特征。 

    综合性的绘画,非一般出版社所能为,上海科技出版社有强大的文编和美编力量,加上社领导重视,这是确保有水准的绘画的原因。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