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居泊然,卷轴外无它玩好,冠服质朴如老儒生。而于亲故之(周济)恤,灾歉之赈施,独倾囊资助无吝色……
公时老矣。霜鬓如戟,饮啖甚豪,酒酣扬声议论,益见坦白。而于礼法则斤斤焉,不稍假借(宽容)。起居之恒,读书之挈,数十年如一日。闲窥案头,史鉴而外,如四子书、尚书、左氏传,似数十百遍之熟……
——引自乔致庸墓表碑阴
1907年乔致庸去世后,其第三子,顶戴花翎三品衔的乔景俨,请自己的女婿常赞春和“华北一枝笔”赵铁山分别撰和书了这块墓表。
碑阳上书:皇清诰授资政大夫赏花翎二品顶戴分省补用道附贡生乔公致庸字仲登行二之墓。
此碑曾被醋坊作为翻槽垫石,使碑面严重磨损,字迹模糊不清。
“商人的角色并不是千篇一律,都是那些温文尔雅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导演胡玫说,“有成就的一些商人肯定是很有城府的。”
“现在有的商人多坏啊!”胡玫皱起眉头,双手扒着桌子边,“到了该挖掘一下我们中国商人的根的时候了。”
胡玫接到朱秀海写《乔家大院》剧本的时候,那还是一个爱情故事:“原来的故事非常浪漫,很刺激人的,主要以两男一女的故事为架构,乔家经商的事情是背景。”原来的香港投资方撤出,换成“两个30多岁的年轻人,做网站做得很成功,全额投资了这个片子”。当时,随着剧本一起摆在胡玫面前的,还有投资方指定的主演陈建斌。
“中国的‘商’的历史由很多部分组成,晋商在其中有这么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实际上,我们对晋商一点也不了解。”胡玫说。她与朱秀海一交流,发现原先的“浪漫版”是为了符合投资方的要求,“怎么热闹怎么写”。“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戏弄得更扎实一些,更能看到晋商这个题材的冰山一角?”
于是便有了《乔家大院》。
命有多硬?
“乔致庸是如此疯狂的一个人,我演的时候就得疯狂,演戏那半年,我是个话痨,每天疯疯癫癫,在剧组里胡作非为。”陈建斌说。拍完《乔家大院》,他在家休息了两个月。两个月后,剧组的人再次见面,大家都认不出他了——这人怎么一声不吭,文质彬彬的?陈建斌说:“大家都以为我生病了。”
“乔致庸这种人一生下来,因为他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因为他的心特别狂野,他是破坏规矩的人。”陈建斌感慨道,“乔致庸是个活人啊!”
从嘉庆二十三年到光绪三十三年,乔致庸活了89岁,是乔家家谱所列7代80余人里活得最长的一个人。山西祁县的民间传说,当年有算命的说乔致庸“命硬”,上克父母,下克妻子。乔致庸刚出生,就死了父母,由哥嫂抚养成人;6个妻子先他而去,6个儿子,也有5个走在他之前。
“他的命硬到什么程度?他一生娶了6个妻子,妻子死一个,再续弦,再娶一个,又死一个。”《乔家大院》编剧朱秀海说,“一直到最后一个妻子死了,他还活着呢。”
乔致庸只敢续弦,不敢纳妾,因为纳妾是乔家家训禁止的事情。相传乔致庸的祖父乔贵发因为家贫,年纪很大还没娶上媳妇。为了生计,乔贵发推着一辆独轮车越过杀虎口,像当时很多山西商人一样,到包头打天下。乔贵发在包头给乔家赚下了第一桶金——创立了“广盛公”商号。回到祁县,乔贵发娶了当年有恩于己的程寡妇,还认她的儿子为自己的长子。自此之后,乔家家训如山——不许纳妾。乔家第5代的乔映霞在和妻子离异之后终身未娶,最后一位乔家掌门人乔映奎,只有一个女儿,也不敢纳妾,宁可过继一个侄子给自己顶门户。
乔致庸的墓志铭是其一个叫常赞春的孙女婿写的,说他到了87岁,还喝酒吃肉,“饮啖甚豪”。但是就在他去世的前一两年,他的四子、六子先后过世,尤其是最小的六子,在这一年死于抽大烟。
本来不准抽大烟也是家训之一,但是这个儿子从小就体弱多病,又染上了烟瘾。俗话说“人老惜子”,这个他老年最宠爱的幼子去世,给老人的打击非常大,乔致庸随后染病卧床,1907年撒手人寰。他死的时候,距离辛亥革命爆发只有4年。
“其实乔致庸去世的时候,是乔家生意最好的时候。”乔家大院博物馆顾问胡育先说。政府越是薄弱,越是要依靠地方财政的支持。同治光绪年间恰好是山西票号短暂的春天,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之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一下子如洪水般疯狂地上涨,再加上从同治元年开始,山西票号开始进行各省以及海关上交户部银饷的汇兑,乔家的票号生意在这个时候是最好的。1909年,乔家的大德通票号股东,每股分红能得到1.7万两白银。
在乔致庸亲自挑选出来的接班人乔映霞手中,乔家的产业开始走下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