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海总部日前发布了2005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报告分析指出:2005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整体呈现平稳、健康态势,进一步支持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央行同时提醒,上海房地产市场调控效应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商品房成交量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房地产交易量继续较长时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将进一步加剧房地产企业资金的紧张程度。
警示楼市资金链危机 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方面央行统计显示,商品房销售价格月环比已连续7个月下降。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贷款同比多增,个人住房贷款少增较多,直接导致个人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回落。
央行上海总部表示,一旦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贷款的质量,还会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从而影响全年贷款总量的投放和银行利润的增长。报告同时指出2004年末和2005年初房价较高时成交的商品房将陆续交房,有可能出现退房等方面的纠纷,需要各方重视并妥善处理。
存贷比持续下降 统计显示,2005年末,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798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3%,增幅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全年各项贷款增加1786亿元,同比少增261亿元。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2005年全市贷款增加总体适度:一是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仍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率与CPI上涨率之和。二是考虑到前几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和资产多元化趋势等因素,目前金融机构存贷比和备付率也处于合理水平。
央行上海总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民币存贷比持续下降的问题。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67.2%,比年初下降3.7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这是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改革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存贷比指标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原因有:一是金融机构资产运用渠道日益多元化,除可以发放贷款外,还可以投资央行票据、国债、金融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二是上海市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商业银行资金由总行统一调配使用,区域性存贷比指标不能反映商业银行整体资金的运用情况。三是贷款及存贷比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还通过商业汇票承兑、保函、信用证、债券发行担保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人民币汇改影响初现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据央行上海总部2005年12月份对部分具有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样本企业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就业水平变化较小,升值预期较为稳定,但利润下降较为明显。
尽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总体较小,一些企业也通过采取“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增加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以及增加对福费庭、保理等贸易融资方式的使用等来规避汇率风险,但央行上海总部表示,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难度以及企业对汇率避险的知识比较缺乏,金融机构能够为企业接受并使用的汇率避险产品较少,这些因素都将对进出口企业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