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由文化史名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先生主笔,何晓明和周积明两位文化史新锐合力,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独特复杂的生成机制和悠远壮阔的发展历程。自199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以来,本书以其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赢得学术界内外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被多所高校的相关专业作为教材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教材,并曾荣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及其他多项大奖。如今在这本文化史大作在首次出版十多年后,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全新修订的第2版。
修订版基本保持了原书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几方面综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下编按历史发展顺序梳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上编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重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在修订版中,作者除了纠正了原书中存在的文字、引文及注释上的错误,更新了一些人物的生卒年外,还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现今的情况,对原书进行了重要修订,主要有以下几点:1)上编的最后增加了中华文化史分期的最新看法,将中华文化史分为前文明期、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近古文化定型期、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六个时期,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文化分期法,既与作者所持的文化生态及生成说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作者弱化“封建文化”这一提法的意图,而且比较令人信服。2)近代文化中增加了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介绍和评价。3)以《黄河大合唱》为典型补充了对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介绍。4)全书结语部分根据新的国内、国际条件,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所经历的三大转化的角度提出研究中华文化史的意义和研究所应遵循的方向,这一总结更彰显了本书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5)贯穿全书的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修改,那就是不再提“封建”一词,而代之以“宗法专制”或“传统”或 “中古”或“传统”。这一修改表明作者对传统的社会分期理论进行了修正,不再用相对比较模糊、含义不明确而且与西方封建制相比容易引起误解的“封建”概念。本来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就是一个曾经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所谓的封建社会的确与封建一词的本意及西方的封建社会有所不同,这一重要改动体现了作者对我国学术界长期使用的“封建”概念的态度。
新版的新还体现在独具特色的装帧设计上。据悉,出版社专门聘请了在图书设计领域享有盛誉的宁成春先生对该书进行整体设计,无论从整体的大气庄重,还是从新颖的版式设计和每章顶头精心挑选的装饰图案等细节,都体现出该书的不同凡响出版者的良苦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