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潘富恩//001 前言//001 引论//001 第一节 关于“理学”概念的说明//004 一、关于“理学”之名//004 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的关系//005 三、关于“早期”的限定//009 第二节 作为时代思潮的观点:早期理学再认识//009 一、传统理学发生史观之局限//009 二、对时代思潮的认识//011 三、早期理学再认识//0
序 潘富恩//001 前言//001 引论//001 第一节 关于“理学”概念的说明//004 一、关于“理学”之名//004 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的关系//005 三、关于“早期”的限定//009 第二节 作为时代思潮的观点:早期理学再认识//009 一、传统理学发生史观之局限//009 二、对时代思潮的认识//011 三、早期理学再认识//014 上篇 总论//023 第一章 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其途径//025 第一节 儒学的命运//026 一、历史的选择与危机的到来//026 二、子学的复苏与玄学思潮的冲击//028 三、佛道二教的挑战//030 四、唐代的“三教并尊”与科举的冲击//035 五、儒学作为统治学说的必然性//038 第二节 佛道之学//040 一、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041 二、中国佛教的心性论//042 三、道家与道教//047 四、道家的“道”论//048 第三节 思想整合//053 一、关于“阳儒阴释”和“三教合流”等命题的检讨//053 二、“整合”概念的借用//056 三、儒佛道思想涵化的历史考察//057 第二章 儒学更新引出的文化变动//066 第一节 儒家原典研究的新取向//067 一、关于早期理学阶段所注重的儒家经典//067 二、唐初经学统一的正负效应//069 三、唐宋之际儒者的反省及其结论//072 四、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历程//075 第二节 孟子升格运动(附论: 唐宋间的“非孟”思潮)//087 一、“孟子升格运动”过程考论//088 (一)“孟子升格运动”的滥觞//090 (二)“孟子升格运动”的初兴//094 (三)“孟子升格运动”的勃兴//098 (四)“孟子升格运动”的完成//104 二、“孟子升格运动”原因探析//105 (一)时儒的看法//106 (二)“道统”论//109 (三)辟“异端”//112 (四)谈心性//113 (五)辨王霸//115 三、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117 (一)关于唐宋间的“非孟”的资料//117 (二)庆历之际之“非孟”//120 (三)熙丰阶段之“非孟”//120 (四)南宋阶段之“非孟”//125 第三节 排斥佛道与古文运动//132 一、中唐以后之排佛道//133 二、庆历之际之排佛道//136 三、熙丰之际之排佛道//142 四、关于唐宋之际不排佛道的儒者及儒化的佛教徒问题//149 五、古文运动//157 (一)儒学与文学//158 (二)“文”“道”关系的演变//160 第三章 论北宋理学思潮//170 第一节 “庆历新政”与北宋理学思潮崛起//171 一、宋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171 二、“庆历新政”与士林风气的转变//177 第二节 北宋理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183 一、庆历:北宋理学思潮之初兴//183 (一)教化与师道//185 (二)思想学术的新取向//189 (三)庆历思潮的开创之功及不足之处//193 二、熙丰:北宋理学思潮之高涨//196 (一)理学家与政治改革//196 (二)北宋理学思潮高涨时期诸学派//198 (三)熙丰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各学派以后的走向//215 第三节 北宋理学思潮的基本特征//217 一、思想解放//218 二、创新开拓//220 三、“内圣”与“外王”并重//225 下篇 分论//233 第一章 范仲淹论//235 第一节 范仲淹对儒学的积极提倡//236 第二节 范仲淹的学术思想管窥//241 一、范仲淹的《春秋》学//242 二、范仲淹的《易》学//243 第三节范仲淹对宋代理学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246 一、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46 二、范仲淹对理想人格追求之时代影响//249 第四节 范仲淹对北宋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252 一、范仲淹与北宋的“兴学”//254 二、范仲淹对当时学者的奖掖//255 第二章 欧阳修论//259 第一节 “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261 一、欧阳修的天人观//262 二、欧阳修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267 第二节 “去取在勇断”//272 一、欧阳修对汉唐注疏的怀疑和否定//274 二、欧阳修对儒经本身的怀疑和批评//280 第三节 “莫若修其本以胜之”//285 一、欧阳修对佛、道二教的批判//286 二、欧阳修对心性之学的看法//290 第三章 胡瑗论//294 第一节 胡瑗新传//295 第二节 胡瑗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298 一、胡瑗的教育实践及其教学方法//299 二、胡瑗的教育宗旨及其成功的原因//301 第三节 胡瑗的学术思想//304 一、胡瑗的《易》学//304 二、胡瑗的《洪范》学和人性论//308 第四节 胡瑗的治学风格和时代影响//311 一、胡瑗的治学风格//311 二、胡瑗思想的时代影响//313 附:胡瑗著作考//318 第四章 孙复论//323 第一节 孙复新传//323 第二节 孙复的学术思想//327 一、孙复的《春秋》学//328 二、孙复的“道统”论、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35 第三节 孙复的学风和影响//337 一、孙复的学风//338 二、孙复思想的时代及历史影响//339 附:孙复著作考//344 第五章 石介论//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