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选取上海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为了承担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的整体研究,搭建一个既可以瞭望,以求深远地看到许多社会情状的背景;又可以开掘,以求深入地把握许多社会问题症结之所在的平台。
作者主要关注了(一)上海1966-1976年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粮食供应;水产供应;(二)票证时代的集体记忆;毛主席像章和毛泽东塑像的收藏和塑造;(三)“文革”时期的群众报刊和宣传品,以及特殊时期的上海人防工程和野营拉练。等等。
从“文革”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胪列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线索,既是通过对材料爬梳整合的感悟,从思想上揭示人民群众面对“文革”动荡,存在着一条求“真”、求“善”、求“美”和不断思考、觉悟的线索;从政治上确立伴随着“文革”运动,存在着一条以《五·七》指示为蓝图,以建立“工农兵学商”联合体为目标的进路;从经济上判断“国家管理”在意志上、职能上和运作上的“在位”,以及对“文革”十年间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做出“温饱型”重复的定性分析等,均是对“文革”整体史研究的抵补和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