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一章 科学发展:中国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一、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要寓意(二)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要求(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二、浙江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一)浙江模式的由来及其发展绩效(二)浙江模式的基本特征(三)浙江模式面临的挑战三、转型升级: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课题第二章 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模式创新一、“有效政府”:浙江现象的关键变量(一)“有效政府”的“市场增进”功能(二)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的发生机理(
前言第一章 科学发展:中国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一、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要寓意(二)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要求(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二、浙江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一)浙江模式的由来及其发展绩效(二)浙江模式的基本特征(三)浙江模式面临的挑战三、转型升级: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课题第二章 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模式创新一、“有效政府”:浙江现象的关键变量(一)“有效政府”的“市场增进”功能(二)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的发生机理(三)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的内生演进逻辑二、市场秩序扩展中的地方治理困局三、治理创新: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四、县域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第三章 浙江长兴: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创新的典型样本一、转型升级:长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主题(一)快速发展的长兴工业经济(二)工业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的凸显(三)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二、天能事件:壮士断腕的转型升级之路三、生态长兴: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一)“生态长兴”建设的着力点(二)“生态长兴”建设的运作方式(三)“生态长兴”建设的成效与前景四、治理模式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从有为型政府向有效型政府转变(二)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三)从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转变(四)从战术型治理向战略型治理转变第四章 以人为本:发展方式及治理模式转型的价值导向一、生活品质: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尺度(一)生活品质的内涵及其人本价值规定性(二)生活品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三)生活品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实践载体二、以“生态长兴”为载体的品质生活提升实践(一)生态环保意识的普及(二)“水、气、绿”三大文章(三)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三、城市生态发展:打造现代化城市人居环境榜样(一)国际花园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品位的提升(二)森林城市创建:城市生态体系的建设四、村庄环境整治:打造品质化的农村生活方式(一)以村庄示范工程为载体,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二)强化综合整治效果,实现农村环境整体性治理五、长兴实践的成效及其经验价值(一)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活品质提升(二)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转型的长兴经验第五章 产业治理:政府强力推进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的培育二、产业治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长兴传统产业治理的基本特色(二)产业治理:蓄电池行业改造升级的个案分析(三)产业治理:纺织行业改造升级的个案分析三、生态农业: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四、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的产业化道路五、产业治理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功能第六章 强化公共服务:地方治理模式创新的核心一、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政府角色转型二、长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创新实践(一)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二)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三)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三、公共服务创新与地方治理模式转型(一)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二)调整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三)建构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体系第七章 迈向多中心治理:地方治理新主体的培育一、多中心治理在中国语境下的可能性空间(一)多中心治理:现代治理的模式选择(二)多中心治理对中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启示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市场主体角色(一)政企合作的长兴实践(二)行业协会与地方治理三、公民参与渠道的拓展(一)“生态长兴”建设中的公民参与(二)基层民主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三)农家乐:寻求政府引导与公民主体的结合点四、县校合作:地方治理资源的有效挖掘(一)县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二)县校合作的成效与启示五、扩权强县与强镇扩权:地方治理中的府际关系调整(一)扩权强县:从外部推动到内源式发展(二)强镇扩权在长兴的实践(三)地方治理创新实践中的权力再配置第八章 整体性治理:地方治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一、整体性治理:一种新的治理机制(一)官僚制及其面临的挑战(二)“整体政府”思潮的滥觞(三)“整体性治理”的创新主旨(四)“整体性治理”思路的有益启示二、“整体性治理”与生态型政府建设三、“生态长兴”实践中的政府运行机制创新(一)整体规划:立足生态,统领全局(二)领导体制:各司其职,中心联动(三)政策引导:保护发展,发展保护(四)资源整合:协调整合,互助联动(五)行政监督:多元组合,系统评价四、“生态长兴”实践中的整体性治理机制结论:探寻地方治理模式创新的内生路径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