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品中心
永别了,武器

  • 定价:¥9.00
  • 著者:[美]厄内斯特·海明威
  • 译者:时草 译
  • 丛书名: 世界名著精华丛书
  • 出版社:少年儿童
  • 出版日期:2001-08-01
  • ISBN:7532445364I.1841
  • 版次:01版01次
  • 装帧:平装
  • 开本:特殊开本
  • 页数:265
为您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之一,写一个典型的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参加意大利军队的经历和他的性格变化。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单纯的美国青年,他厌恶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自私和虚伪,但他却被卷入了地狱般的战争漩涡之中。当他在前线认识了一位英国籍护士之后,逐渐发现了真正的人生和爱情的意义,终于走上了永远告别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作品,在距离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十年后,他完成了这部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总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在作品中,海明威谴责的并不是参加战争的人,而是战争的种种罪恶和愚蠢,以及帝国主义宣传的虚伪性。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人的幸福,即使是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力跃入大河,受过死亡的威胁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最终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相信“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这种人生如梦的悲观绝望,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海明威在近四十年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永别了,武器》和《老人与海》最具代表性。这种风格的表现形式为:孤独的主人公及其内心独白;形象富于动作性,感情深藏,情景交融,尤其擅长缘情写景;对白简洁,有“电报式”之称;自然、清新、精炼的叙述文字和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等。其表达方式的特点是: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用具体鲜明、真切形象的画面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让读者去体味凝聚在形象之中的思想和情绪。

作者简介

  •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 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