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1922)(刘宗坤译)第二版序(1933)一、主权的定义二、主权问题作为法律形式和决断问题三、政治的神学四、论反对革命的国家哲学(迈斯特·波纳德、柯特)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1923)(刘锋译)附录 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思考(1918)(刘锋译)政治的概念(1932)(刘宗坤等译)重版序(1963)一、国家的和政治的二、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三、战争是敌对性的显现形式四、国家是政治的统一体,因多元论而出问题五、决断战争和敌人六
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1922)(刘宗坤译)第二版序(1933)一、主权的定义二、主权问题作为法律形式和决断问题三、政治的神学四、论反对革命的国家哲学(迈斯特·波纳德、柯特)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1923)(刘锋译)附录 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思考(1918)(刘锋译)政治的概念(1932)(刘宗坤等译)重版序(1963)一、国家的和政治的二、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三、战争是敌对性的显现形式四、国家是政治的统一体,因多元论而出问题五、决断战争和敌人六、世界并非政治的统一体,而是政治的多样体七、政治理论的人类学始基八、伦理与经济的两极导致的非政治化1932年版跋增补附论(李秋零译)一、国家的内政中立化概念的各种意义和功能概观(1931)二、论战争概念与敌人概念的关系(1938)三、国际法的不牵涉国家的各种可能性和要素的概观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1929)(刘宗坤译)一、嬗变的中心领域的阶段后果二、中立化和非政治化阶段合法性与正当性(1932)(李秋零译)引言:与其他国家类型(司法型国家、政治型国家和管理型国家)相对的立法型国家的合法性制度一、议会制立法型国家的合法性制度二、魏玛宪法的三种特别立法者结语重印附言(1957)游击队理论(朱雁冰译)——“政治的的概念”附识(1963)前言引论 1808-1813年(游击队)的起点状况一瞥我们的观察视域游击队员的字义国际法地位一瞥理论的发展普鲁士对游击队品质的错误态度1813年普鲁士观念的游击队及其向理论的转化从克劳塞维茨到列宁从列宁到毛泽东从毛泽东到萨兰晚近阶段的视角和概念空间视角社会结构的崩溃国际政治环境技术视角合法性与正当性实际的敌人从实际的敌人到绝对的敌人政治的神学续篇(吴增定译、墨哲兰、王前校)——关于终结所有政治神学的传说(1970)给读者阅读方向的提示引言一、关于彻底终结神学的传说1、传说的内容2、巴里恩对政治神学的批判3、各种终结传说的当前现实性(迈尔、费尔、托匹茨)二、已成传说的文献1、材料的形成和时限2、政治的神学的插入句:王者君临而不统治3、从政治方面对材料和提问的限定:君主制4、从神学方面对材料和提问的限定:一神论5、政治神学的肇始者:尤塞比乌斯6、尤塞比乌斯与奥古斯丁对峙三、传说的结论命题1、结论命题的陈述2、结论命题的说服力跋:问题的当前状况——近代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