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止“蚁穴溃堤” 编辑的流程贯穿在出版流程的每个环节上,因此出版社的编辑需要为每个出版环节承担经济和产品质量的后果。编辑的日常工作千头万绪——选题建设、组稿、审改稿、签订合同、稿酬谈判、提供宣传材料,提供封面设计的意图,领寄样书甚至从催稿、催封面,替作者领、寄样书催查寄款;出版社部门越多,非专业人员越多,编辑办事就越难,资源浪费就越多,更遑论编辑进行再学习、提高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薄利生存的出版社要维持下去,要节省人事环节,并必须为各个流程定出技术性和职责性的细则要求,因任何一个细节疏忽都可能造成质量问题。有的流程编辑不催不转,造成发行延误,诸如此类的“蚁穴溃堤”在教育社不胜枚举,而这些“蚁穴”是无处不在,耗费着编辑的大量资源。因此各个环节技术性细节的制定迫在眉睫,如制定各环节的准时性完备性检查、人机配合的最佳方案、二、三审人员专业的配置等等。
当然,出版社增长的出路、编辑摆脱繁重的工作量的出路在于策划畅销书、长销书,也就是说,在于图书选题的创新能力上。但是对出版社现有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都作不到合理配置,在管理上漏洞百出,这样的教育社如何实现选题的创新呢?这样的出版社即使有畅销书,也不会形成畅销书机制,即使调入营销人才也难以使编辑营销职业化。按科学办事也许增长缓慢,但逐渐会使出版社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出版人与企业家毕竟还有本质上的差别,衡量企业的标准是赚钱,而图书出版则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基础。因此,对于大多数教育社而言,薄利是不容易突破的,内部资源的科学配置才是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应成为出版社的常态。违反科学原则的急功近利会使出版社走向衰败。尽管各个教育社囿于各自的条件管理数字化步伐可以不同,但给编辑提供出版内部技术性数据、信息,只要有电脑网络都可以办到。最稀缺的资源还是优秀称职的出版社的经理人,欧美出版社在并购或业绩不佳裁员时,往往首先裁掉的是经理人而不是编辑,好的编辑是出版社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