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旅行,参观教堂都是一项重要的活动项目。欧洲的教堂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它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均沉淀浓缩在教堂建筑里。
参观教堂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观看盛大的弥撒仪式,当唱诗班和教士用拉丁文唱起庄严的圣诗。当管风琴轰鸣般地奏响神圣的弥撒曲,当宏伟的《哈里路亚》在教堂的穹顶回荡不息,面对一张张虔诚的脸,一双双含着晶莹泪花的眼,你不能不为宗教神圣的力量,不能不为神圣的教堂音乐的感染力所折服。
教堂音乐可以追朔到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那时是简单的单音音乐(格列高利圣咏),旋律单纯不加装饰音,13世纪后期复音音乐艺术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产生了清唱剧的前身——经文诗。到了17世纪,欧洲的教堂音乐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最杰出的教堂音乐清唱剧大师要数德国作曲家亨德尔(1685-1759)。
亨德尔一生共创作32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其中《弥赛亚》和《参孙》是举世公认的清唱剧中的经典之作。《弥赛亚》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叙述了耶稣的诞生、传福音、受难、被钉死十字架及显圣复活的经历。第二幕终曲《哈利路亚》更是教堂音乐的典范。
与亨德尔同时期的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巴洛克时期(1600- 1750)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也是最后一位把为教堂创作音乐视为最大关怀的伟大天才。在他的创作中,教堂音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虔诚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对教堂音乐的主要贡献有:创作了5首弥撒曲, 6首经文歌;为教会创作了 5年内每周礼仪所用的康塔塔(一种大型声乐套曲)200首;又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其中有 144首圣咏调。在这些作品中被视为巴赫代表作的是《 B小调弥撒曲》。这首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它包括传统的《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至圣经》、《羔羊经》 5个部分,共24首分曲。渗透着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
其后一些音乐家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也都创作过教堂音乐,但都不是其创作主体了。
请欣赏有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的《亨德尔——弥撒亚》、《著名的巴洛克音乐——亨德尔巴赫作品选》、《巴赫管风琴曲集1、2》、《巴赫键盘协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