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刊时间最长的纯文学刊物之一,17日下午,《北京文学》迎来了55岁华诞——《北京文学》创刊55周年纪念大会在燕京饭店举行。会上不仅揭晓了新世纪第二届《北京文学》奖,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作家分别领走了获奖奖牌、证书和1万元大奖,《北京文学》55年典藏系列(一套六本)暨纪念画册也同时首发。
王蒙、陈建功、铁凝、李瑛、谢冕、赵大年、宁肯……除《北京文学》杂志社工作人员,近百位文化学者作家齐聚一堂,余华、海岩、陈染等二百位文化名家都写来贺辞,齐向这本有着55年历史的刊物表达祝福。
《北京文学》的前身是《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历史学家吴晗的话剧剧本《海瑞罢官》就是1961年刊发在《北京文艺》上的,后来成为引发十年“文革”的导火索。老舍的话剧剧本《龙须沟》、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郭小川的诗歌《青纱帐——甘蔗林》都是在《北京文艺》上刊发的。新时期之后,《北京文学》更是佳作迭出: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邓友梅的《那五》、陈建功的《丹凤眼》和《飘逝的花头巾》、余华的《现实一种》、刘震云的《单位》、刘恒的《伏羲伏羲》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名家名篇,使《北京文学》成为文学期刊中的佼佼者。
2003年,《北京文学》月刊社又创办了《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使杂志由原来的一本变成现在的原创版和选刊版两本,两本杂志各具特色,不但很快在全国的文学期刊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两本杂志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发行量连年攀升。与此同时,《北京文学》不惜重金奖掖文学力作,使刊物多年来佳作迭出、新人辈出,显示了刊物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回顾55年历程,现任社长章德宁感慨道:“在历史的长河中,55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一份杂志,则是将近600期的积淀,摞在一起,有两三个人之高。对服务于这份杂志的工作人员而言,那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是一寸一寸生命付出的无怨无悔……在一个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能够如此地真正靠近文学,乃是我们的幸福。”
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已经举办了两届文学评奖。相比于上一届评奖,本届评奖减少了体裁上的奖项和获奖作品数量,从体裁上只分设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和报告文学奖,但却增设了“新人新作奖”、“读者最喜欢的1篇小说”和“读者最喜欢的1篇报告文学”两个奖项。获新世纪第二届《北京文学》奖的作品分别是:迟子建的《零作坊》、叶广芩的《猴子村长》和方方的《树树皆秋色》3部中篇小说;铁凝的《逃跑》、潘军的《临渊阁》和王蒙的《王蒙玄思小说》3个短篇小说;曲兰的《老年悲歌》、张雅文的《4万:400万的牵挂》和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3部报告文学;周美兰的《大荷嫁人》、王秀云的《玻璃时代》和施友松的《满罐》3部中篇小说处女作获新人新作奖;获“读者最喜欢的1篇小说”奖的是毕淑敏的中篇小说《女工》;获“读者最喜欢的1篇报告文学”奖的是胡传永的《血泪打工妹》。
《北京文学》推出《北京文学》55年典藏系列,分中篇小说卷《现实一种》(上下)、短篇小说卷《风筝飘带》(上下)、散文随笔卷《遗失的日记》、文本典藏卷《菊花的幽香》4种6册,囊括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作品的主要精华。
《北京文学》月刊社还编辑、印制了纪念画册《55年,我们走过》,完整记录了从1950年创刊至2005年的55年间的发展历程,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本兼具编辑史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的大型文学期刊纪念画册。
《北京文学》55周年庆典热闹隆重,背后是杂志社近半年的精心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