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终于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它的面前,中国汽车业何去何从,这是很久以前就开始讨论的话题——虽说现在还没有定论可言,但许多人突然发现,其实在我们不经意之中,全国各大汽车厂商以及销售商早已开始实行他们的应对措施;另外,有人说,加入WTO后,汽车价格不会一下子降得很低,但用不上5年就可与世界接轨;而在加入WTO以后,最能微笑面对的就是消费者了,他们能享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国外汽车企业“摩拳擦掌”,国内同类企业从容应对 前来参加APEC会议的“德尔福”CEO巴滕伯格不久前在上海宣称,中国将是世界上汽车需求最稳定的国家。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配件企业,巴滕伯格的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国外众多汽车企业想要进军中国的长远目标。 在采访中,巴滕伯格告诉记者,一家名为DRI的世界权威预测机构曾在9·11事件后,对亚太地区的汽车生产量重新作了一次预测,结果表明:原本到2002年亚太地区的汽车生产量为1700万,但调整后的生产量将至少减少100万台;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对汽车的需求以及汽车生产量只升不跌。因此,巴滕伯格“野心勃勃”地说,虽然“德尔福”目前已经在中国拥有了13家企业,投资总额达到了4亿美元:“但这只不过是前期投资,基于中国如此之大的汽车市场,我们一定还会加大投资力度的。” 当然,这只是国外汽车业虎视眈眈中国市场的一个具体例子,而其实这个现象对于国内的消费者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坏事——选择的余地扩大了,价格降低了,何乐而不为呢?据了解,我国汽车的需求量大约在160万辆,随着私车需求的扩张,这数字还会加大。目前国产车也许单纯从数量上基本能满足需求,但从质量性能和外观设计上能满足用户的并不多,这一点无疑对国产车是一种挑战。 惟一对此感到压力的大概只有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因为虽然现在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00多家,但产量上万的只有10家左右,即使一汽和上汽的产量相加也仅是美国通用的十分之一强,力量太薄弱,如果散而乱的产业布局不能彻底改变,整个汽车业及产品市场就会被国外汽车企业一口口地吞噬。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本周二召开的“世界汽车年会”上,上汽集团的有关领导胸有成竹地表示,他们已经拥有了应对WTO的方法,这就是或者与国外同类企业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或者“组合利用”所有的技术、市场和资金资源,集中优势力量与进口车抗衡。该名人士说:“加入WTO后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一定年限的保护期,这是改善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良机。”
国内汽车业已提前应对WTO,有人预言,到2003年轿车价格将到达消费者心理底线 如果说,中国汽车企业的产业策略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的话,那么汽车尤其是轿车的价格应该是让国内的消费者最先感受到其变化的东西。因为一旦加入了WTO后,国内汽车制造商就面临两个选择:是开拓市场薄利多销创造规模效益,还是坐失良机,死守高利润,放弃市场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逼着国产轿车选择前者,而且大多数企业已经在去年开始了提前应对WTO的行程。 这名人士认为:2000年国产轿车降价,应该是一种投石问路的做法,更大的举措将在未来2年内完成,国产轿车将不得不在2~3年内将价格调低到中国百姓的心理消费点,这是大势所趋。从外部而言,中国即将加入WTO,汽车的进口关税将逐年调低,到2006年整车关税将降至25%。进口轿车的关税在逐年降低,如果等到2005年,国产轿车的价格仍未有大的调整,则中国市场将供手相让于进口轿车;已经等了好几年的消费者,更会持币等购进口车。从内部而言,车市一直未能繁荣。一面是百姓持币观望,一面是厂家降价不到位,如果还不降价,市场将难以繁荣。面对内外交困的国产轿车,将势必用降价杀出一条血路。那么降价何时才能达到消费者肯接受的水准呢?据推测,这一临界点将放在2003年。这是因为,首先国产轿车降价是一个温和的过程,从厂家的心理而言,价要大量降,但只能一点点逐步地降。 那么,厂家为何会选在2003年到达消费者的心理底线呢?此位人士说,进口轿车的关税是逐年下降的,到2003年,进口轿车的关税将在60%左右,这种关税对国产轿车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在2003年,国产轿车采取强硬措施,降低价格,将可以扩大市场份额。一进入2004年后,国产轿车将从扩大的市场份额受益。因为规模扩大了,再经过2年的保护期,到2005年,大批进入家庭的国产轿车将有一定的实力与进口车抗衡。倘若到2003年,国产轿车仍不能降价到位,让其大举进入中国家庭,则国产轿车将愈来愈被动,市场扩展更难,到了2004年、2005年再降价,将难以让消费者领情了。人们认为等了四五年,干脆再等一二年买进口车。因此,从进口车的关税变化,到国内市场的现状来看,国产轿车今后要走的是一条降价的路,且必须在2~3年内将价格降低到消费者能接受的位置,以启动中国家庭购车潮。 这也就是说,要不了5年,中国的汽车价格就将与世界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