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看万山红遍》后记

我们走在大路上,微风拂过我们的脸庞,阳光照耀脚下的大地。
    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中国的每一处地方,都上演着几乎相同的剧目,相同的场景。他们的身影出现在这些地方,背着行囊,揣着希冀,寻找着旅程目的地,采写着红色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2004年下半年,国家正式推出红色旅游,今年初,有关部门在全国划分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5年4月,《新闻晚报》国内新闻部的一群年轻记者,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前举旗宣誓,从此踏上红色征程:南下北上,东征西进,寻找娘子军,寻觅七道江,寻访大别山,寻梦井冈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个老区,每一处景观,每一座大山,每一条江河。
    这是一次感恩之旅。在采访中,年轻的记者不断被眼前的纪念物震惊:当年,革命先烈就是凭借着这些如今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武器、粮食,打败了侵略者,打跑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同时,他们又不断被老区民众的朴实善良打动:一位老太太,得知他们正在重走红军路,拉住手就把记者往家里拖,硬是把记者按在简陋的屋子内,“逼”着他们吃了一顿饭。
    这是一次色彩之旅。红色,是中国革命的符号色,他们探寻红色,是为了追访故人和先烈;绿色,代表着生机和活力,他们探寻绿色,是为了追访家园和生态。在记者的笔下:红色,是革命情怀和历史回望,是以新闻形式采写的忠实报道;绿色,是精神家园和生态旅游,是以地理形式抒发的灵魂游记。
    这是一次砥砺之旅。年轻的记者们,乘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有的记者为了省钱,白天采访,晚上赶车。很多革命老区,位于深山大河,以几乎最原初、毫无遮拦的姿态迎接着游客,记者不得不赶汽车,乘马车,甚至步行,以最坚定的步态来到目的地,放下背包拿起笔,采访。有时一天下来,体力已经消耗殆尽,回到简朴的客栈,还要打开笔记本电脑,把当天的见闻和感受尽快写下,以保持“新鲜度”。对他们而言,这次采写活动,就是一次体力和心力、灵魂和思想的砥砺。
    不得不提的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他们身在后方,心却始终相随。从选题策划到采写安排,从稿件修改到装帧设计,他们都不厌其烦,精益求精。
    书,终于出来了。年轻的新闻晚报记者的耳畔,诗神艾青的话语一直回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仍然走在大路上,微风拂过他们的脸庞,阳光照耀脚下的大地。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