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终究是不甘寂寞的,他们曾经纷纷拿起笔来谈过人生,曝过隐私,而近来又出“新招”——教你美容、教你煲汤……明星们一个个俨然成了某种技能的专家代表,书写自己幕后的另一种本领,把已经在图书市场上趋冷的名人书,再重新翻炒。
人还是那个人事不是那件事 读者对名人出书的内容中谈更多的经历和曝更多的隐私已经不再感兴趣。当“阅读疲劳”来临后,名人们并不甘心,依旧想方设法,让自己重新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可人还是那个人,说的不是那个事,好比旧瓶装新酒。比如,驻颜有术的台湾艺人大S徐熙媛推出了《美容大王》;紧跟着,柯以柔出了《水果妹之果漾美女漂亮计划》、《水果妹瘦身书》;又有曾宝仪和其母合出了《阿宝靓汤》系列丛书,抢尽菜谱类书籍的眼球。香港歌手林忆莲摇身成为美食作家,新书《林忆莲——上海回味》是本食谱,记录她小时候的饮食回忆、外婆和母亲的煮食经验以及近年长住上海的有关美食片段。因《蔷薇之恋》而迅速蹿红的郑元畅,出了一本教女生怎么搭配衣服的书;嗜好收藏古董的“情歌王子”张信哲,以一本《玩物哲学》借文字与图片与大家分享他的收藏心得。 名人跟着书商转书商要啥就写啥 当年,赵忠祥的一本《岁月随想》创下的发行纪录,让出版界看到了名人出书的潜在市场。
后来,“自传”出多了,不新鲜了,在书商们的运作下,名人们又开始以“隐私”作卖点。洪晃的《我的非正常生活》,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歌手张咪的外籍男友出《我的性感女友张咪》,韦唯的前夫瑞典音乐家迈克尔撰写的《我的中国妻——韦唯》等等。
即便“不卖隐私”,名人们在自传上也开始翻新花样。陈凯歌的《少年凯歌》、雪村的《翠花上酸菜——雪村自述》,前者摒弃名人出书惯用的自恋和作小儿女状,从人性、社会学的高度对自己少年时代的集体疯狂行为进行独立的反思和忏悔,后者交代完个人往事后,立马转入“批判”,把别人对他的品头论足都亮出来,即便挨骂也不忌讳。 无须名人来传经也许自己是专家 即便名人出书不断出“新招”,读者已经由最初的新鲜变为冷漠,因而,名人书眼下是书店的点缀,远没以前卖得那么火了。不过,一位读者认为:“名人出书,就是娱乐大众。有些书确实能给普通人一定的启发和激励,有些书,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或者窥私欲,至于诸如美容、煲汤类的书,也总有人看。”
对娱乐大众的这种名人出书现象,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认为,出版物是文化商品,作为商品,难免受到商品经济的制约,但是衡量它的意义,更应以文化为尺度。从长远来看,出版应以收集、发布有益文化信息为使命。名人出书,有一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普遍的出版现象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出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当名人打着“名人”旗号来传授某种常识时,作为读者,应该认识到:名人并非超人,无须迷信名人头上的光环,说不定,你自己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