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现实——《华都》

不服老的王蒙喊着“抡圆了写性,老了就不在乎”,写了一本妖艳的《青狐》,沉寂已久的上海中年作家叶辛也“不在乎”了一回,写了一本不讳言性的《华都》。 

    记得还是在上中学时,我就读过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后来还看了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从此记住了这个知青作家,也一直关注他的新作,但每每失望。看着作家们的小说接二连三地发行,我喜欢的叶辛却依然沉默不语。是不是全力去做他的杂志去了,不得而知。那天意外地发现了叶辛的新书《华都》,第一个感觉,这不是以往我印象中的叶辛,现在的叶辛离我们时下的生活很近。《华都》不是一部知青小说,外在上只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甚至只是一部通俗小说。《华都》讲述的故事完全是通俗小说的路子:一位学者和一位下岗女工一起调查一名名叫林月的主持人之死,在协助调查过程中,他们产生恋情。但学者感情并不专一,又和住在隔壁的有过一段知青生活史的女精神病患者发生性关系。下岗女工、女精神病患者、林月,这3代红颜女子的命运和学者交织在一起…… 

    读完小说,我感觉“性”是解读这部小说的关键词。毋庸讳言,对于“性”的理解,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不同的人更有不同的理解。在小说里,3代女子的“性”观念各有自己的取向,这特别反映在她们同主人公姚征东的感情纠葛中,从侧面各自展示了自己对于理想男子的追求,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判断标准。可以说,“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女人的观念里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华都》就深刻地反映出了这种“性”变化,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何尝不是时代变化的一个切面呢? 

    叶辛生活的舞台是在上海,而这部《华都》的舞台也在上海。上海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她的生存和发展,刻录着一代代人的辛酸、苦痛和欢笑,但多少让人遗憾的是,我们能读到的走进文学作品中的上海,不是弄堂、石库门,就是酒吧、写字楼,到处充塞着哀怨或者小资情调。这是上海,但又不是上海。相比而言《华都》想要表现的那种具有纵深感的大上海的努力值得肯定。 

    这部小说既涉及了底层的下岗女工,也直面了商界精英;既描摹了白领阶层的光怪陆离,也揭下了某些学者极力想掩饰的面纱,这些《华都》人物,都是时下鲜活的为我们所熟悉的社会群体,虽为当代人物,但他们那种抗争、无奈,甚至肮脏、卑琐和黑暗,却是一代代地被传承下来了。这种穿透历史的人物生态敏感的叶辛看得一清二楚,并以繁华的华都大楼为蓝本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前读叶辛,对于“性”的描写,作者往往是含蓄的,而现在在《华都》里却对女性的性体验、性感受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我想这不是作者借此吸引读者眼球的故意之举,他只是想告诉读者,我们的时代生活现在是越来越复杂的,而每个人的内心也更是复杂的,比大海和天空还深不可测。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