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红》:青春作家的自白

     何员外(笔名,上海理工大学2002届本科毕业。2002年在网上发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此书出版后,又陆续创作多部作品):在念大学以前,写作文一直是我头痛的一件事情。除了老师布置的作文,我从来不会写自己的文字,所以那时候我的作文一直得不了高分。大三暑假期间为了弥补空虚,我在chinaren的校园论坛上申请了上海理工的板块,成了那里的版主。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我写了一些搞笑短篇发在论坛上。《卡通先锋》看到了,让我改写成漫画脚本,我写了几集,但没有成功。

  2001年11月,几个高中同学在华东理工附近聚会,吃完晚饭一起去网吧通宵。坐在电脑前面实在无聊,既不会打游戏又不喜欢看《流星花园》,写小说的想法出现了。我决定写一段关于一个无聊的大学生的生活,以自己和同屋的室友,以及经常来我们寝室玩的同学为原型。网吧没有WORD,就在IE的窗口写一段发表一段,题目刚开始也没定,就叫《随便写写》。回到学校,把《随便写写》整理成两集,并正式命名为《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说起来很不可思议,我当时并没有指望这篇东西会给我带来什么。生活依旧没有目标,因为没被用人单位录用。

  6月25日那天,我终于又接了个面试通知,是一家动画公司要招动画编剧。面试的小姐给了我两集剧本,让我根据剧本悟出人物关系然后续写两集,时间三天。回去后按学校规定要把东西搬出宿舍,直到第二天才开始揣摩剧本——那还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看到剧本长啥样子。一个下午加一个通宵,我终于写完了两集,交到公司,当晚接到电话,我被录用了。这样一来,我的住宿和工作都基本解决了,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回首在学校里的日子,真的很感慨,终于过去了!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出版以后,接下来的路便走得顺了很多,先是把《毕业》改成了话剧,在上海十大高校进行了巡演。再之后《何乐不为》又出版了。之后我便一直忙于写作了。闲下来想想,自己都会惊讶于自己的不小心……

  网络催化了民间文学
  蔡骏(已出版《病毒》、《诅咒》等恐怖小说多种。新作《荒村公寓》使他跻身畅销作家的行列):我第一次写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大约是在20岁那年。这以前写过很多诗,还记得那时候常去静安区图书馆,爬到三楼的报刊阅览室。每当我去的时候已经没有座位了,只能呆呆地站在书报架旁,取下一本《诗刊》或者《小说月报》,就这么站到天色渐晚。一开始我总是盯着新诗看,即便是《当代》也主要挑着诗歌读,后来试着读了一些小说。在这里我必须要感谢莫言,当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精疲力竭地在图书馆里站上几个小时,读完莫言的小说时,我知道自己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有时在写一首诗,忽然感觉这不仅仅是一首诗,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为什么不把这个故事变成小说呢?于是我的脑子里不断冒出各种奇思异想,每天所见到的一切似乎都能触动我的心。

  于是在20岁那年,我写了有生以来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那是一个短篇,今天回头看那实在不值得一说,但重要的是,当钢笔墨水涂抹在稿纸上的时候,我确实被自己的文字所感动了。我把它投寄出去,但和所有的文学爱好者一样,这次投稿以石沉大海而告终。至今这篇小说的手稿仍然保存在我的抽屉里,像档案一样忠实地记录我走过的道路。到秋天我终于写出了几篇自己满意的小说,并发现了自己在文字方面的天赋,我懂得对于一篇小说来说,语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你没有属于你自己的语言,那么你永远都只是一个叙述者,而不是一个小说家。

  2000年,我开始上网写作,第一篇贴在网上的小说是《天宝大球场的陷落》,这是一篇关于体育比赛的小说。我必须承认这部小说是受到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影响,将故事穿梭在现代与古代之间。那年我在网上贴了十几篇小说,获得了网友们很高的评价。我确实觉得网络的作用太大了,网络上的小说,是可以定义为民间文学的,古时候创作聊斋故事的民间创作者们不过是在茶余饭后讲一个个故事而已,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获得报酬,网上的作者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可以说网络是民间文学的催化剂。

  我曾经读过岳南先生纪实性的《日暮东陵》一书,里面记载了1945年清东陵被盗,同治皇帝的陵墓被挖开,发现皇后尸体保存完好,尔后又惨遭盗墓贼剖腹的事。当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的确不可思议,但确是一个写成恐怖小说的好材料。所以我把这个素材运用到了《病毒》中,发展出了后面的许多故事。十多万字的《病毒》在网上连载后,被人四处转载。从此我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专心致志地投入了长篇惊悚悬念类小说的创作。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总共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公允地说,其中有我比较满意的,也有的确实感觉不是很好,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敏感程度。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