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王小波的家人,真的没有想到,直到今天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他去世八年了,今天能在这里举行他的生平展览,我们很感慨。”昨日,在鲁迅纪念馆举行的“王小波生平展览”的开幕式上,王小波的大姐王小芹这样说道。该展览展出了王小波各个时期的照片,以及他的手稿、奖杯等各种遗物,展览将持续到5月13日。
六大主题再现一生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突然去世,到今天已经八年了。“王小波生平展”就是为纪念他去世八周年而由鲁迅纪念馆策划主办的。展览把王小波的一生共设定为六个主题:“青少年时代”、“读书岁月”、“浪漫骑士”、“行吟诗人”以及“自由思想者”,“纪念”。每个主题下,都以照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展现,几乎所有与展览有关的文字都摘选自王小波的文章。
“青少年时代”记录了王小波从出生到上山下乡间十几年的故事,“读书岁月”则以王小波的阅读生活为主。“浪漫骑士”再现的是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在国外游历的经历。“行吟诗人”又记录了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历史,从最早的《唐人秘传故事》到《黄金时代》等。而“自由思想者”体现的则是王小波思想最深处的东西——他在杂志、报纸上发表的散文、杂文,以及《沉默的大多数》。展览最后一个主题是“纪念”。展出了各种王小波的遗物,其中有王小波的毛衣、台灯以及他获得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奖杯。
今天的纪念意义非凡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因粉碎性骨折在杭州治疗,并未出席开幕式。他的妈妈和姐姐以及何兆武、徐友渔、丁东等学者来到了开幕式上。
“小波生前经历坎坷,体弱多病,很多作品又一直不能出版,他是不幸的。然而他从不被世俗所累,一直坚持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这一点上说他又是幸运的。”姐姐王小芹这样简单概括了王小波的一生。
“八年前在八宝山送别他时还没有这么多人。今天能在鲁迅纪念馆纪念王小波有着特别的意义。”学者丁东说。
谈到举办展览的初衷时,鲁迅纪念馆馆长孙郁在开幕式上说:“王小波生前是个低调的人,他不喜欢把人神话或者被人神话,如果他知道有这样一个展览,他未必会喜欢。但通过这样一个展览,我们希望社会、读者更多地了解他。”
亲人忆
他写作因为他热爱
王小波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时,父亲在政治运动中蒙冤,母亲宋华希望这个波折只是小小的波折,转瞬即逝,故为其取名“小波”。
说起王小波的性格,宋华笑笑说:“他其实很内向,但很幽默,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他很不爱说话,但跟熟悉的人讲起故事眉飞色舞。”对此,王小芹也有同样的回忆,“别人可能以为他是沉默,其实他想得很深、很多,他表达思想的语言非常独特。”王小芹一直认为用“脱俗”两个字最能准确概括弟弟的精神。
“我不反对他写东西,但是我很担心。”宋华说。她说她觉得从古至今,因文章而惹祸上身的例子太多,所以她一直害怕王小波的文章给他带来不幸。“可是我不会干涉我的孩子,而且他非常喜欢写文章,我不会不要他写。”在王小波去世之后,宋华捧起了儿子的作品,认认真真地几乎通读了一遍。“他的小说中,我喜欢《黄金时代》,而我最喜欢的是《沉默的大多数》。”评价起儿子的文字,宋华说,“他热爱科学,他所写的很多文章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王小芹认为弟弟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写作,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对艺术的热爱,对表达思想的强烈渴望。“他从未受宠,他也就没有被当时流行的东西所制约和控制。他有独立的思想,不相信权威,也认为每个人都有和别人想法不一样的权利。“王小芹说,”他在20世纪70年代从云南回到北京之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口袋户口’的生活,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就没有吃的。但他从来不管这些,一个人闷在黑房子里只顾自己的写作。尽管他的作品很多都不能出版,但是他却一直在写。原因就只是一个,就是他对写作有着热爱。“
对于儿子的早逝,82岁的宋华好像已经接受了。在看展览的时候,她一直带着笑容,边看边笑着说起一些旧事。问起她看儿子的展览时的心情时,她说:“八年了,我都磨练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