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上的中国青少年很少有人喜爱国产动画;而12岁以下的儿童因为人数、思想、社会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成为观众的主体。而很多15岁-25岁的大中学生都极其热衷于四处收集日本动画的盗版VCD、漫画。在北京有近30所高校成立了学生动漫社,北京大学的动漫迷有600余人,连博士生、留学生都在其中。国产动画市场定位的严重偏差所造成的后果是:丢掉了一个大龄消费群体。
动漫不止是青少年的专利 漫画家谢峰说:“中国人在卡通这个问题上,总拉不下面子,认为是给小孩子看的。”
据记者了解,2004年夺得美国本土票房第一的《怪物史莱克2》还未正式引进中国,就遭受到了情节“色情”的指责,而在中国内地首次正式引进的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的音像制品电影版《布里布里王国的宝藏》中,部分原篇中“少儿不宜”的内容也被剔除——有不良导向的语言和行为,以及那些典型的成人笑话。
对于这种“净化”后的引进方式,中国视协卡通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傅铁铮一言以蔽之:“《蜡笔小新》最初就是拍给成年人看的,我们目前对于儿童片的理解很机械,总以为儿童主演的就一定是儿童片,实际上它针对的是很多的社会问题。”
据记者了解,目前阅读动漫的主要是25岁以下的成年人,他们在青少年期即开始观看动画片、阅读漫画杂志,尤其是在上世纪末涌入中国内地的大量日本和港台漫画作品,多数都是与传统卡通有很大区别的成人动漫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反映的都是成年人自身的生活和他们眼中的世界。从作品内容、语言风格到版式设计都追求个性和立体的表达。
其实,动漫作品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其故事情节:各种少男少女造型的机械人凭借自己的超能力到处战斗来保卫地球、拯救世界。这些情节对于那些向往简单生活的孩子和成人来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当然,也有一些动漫作品是拥有成人情节的。27岁的心理学博士苏小姐说:“动漫故事也可以做得阴郁、严肃、有冲击力且情节复杂。”
日本漫画大师宫崎骏的获奖影片《再见萤火虫》就描写了2个生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孤儿的悲惨经历。而另一部名为《火影忍者》的动漫影片则被称为“16世纪的《X档案》”,影片中充斥着暴力和流血等场面,决不是小孩子应该看到的动漫作品。
经营动漫租售商店的何先生说:“多数成人动漫迷的要求都比小孩子高,女性喜欢那些温婉浪漫的作品,而男性普遍热衷于战争、政治斗争、环境问题以及超自然等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普遍情节丰富生动,像热门连续剧一样迷人而精彩。”
对于这些方寸之间的卡通造型,成年动漫迷普遍觉得花费绝对物有所值。在电信公司任职的高菲说:“像《高达》之类关于机械人的科幻卡通动作片,实际上已经连载了整整25年。我就是看着这些片子长大的,今后还会持续关注它的剧情发展。因为它的确可爱、有趣而又十分动人。”
的确,现在的很多成年人都是从十多年之前就开始接触和关注卡通、漫画的。那时,购买一套进口动漫书或卡通影碟的确非常昂贵。可是对已经长大了的他们,终于有实力为曾经压抑的爱好‘埋单’时,那份快乐自然不言而喻,而且也会顺便关注一下最新动漫作品的。
27岁的李京说:“看动漫作品可以给人一种暂时脱离现实的感觉。它能让我尽情遨游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可以满足我的梦想——拥有不可能拥有的一切,所以每次看动漫作品我都实在难以抗拒它的魅力。”
内地成人动漫创作水平低但潜力巨大 目前在国内,电影审查机构和公众对于成人动漫的理解显然都有误差。《怪物史莱克2》是一部典型的成人动画,而在中国成人动漫迷整体缺席的时候,动漫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儿童的专利。而实际上漫画市场应该是一个非常广的市场,读者群纵向包含各个年龄阶段,横向包括各种生活状态、社会背景的人。像《花木兰》《狮子王》《海底总动员》等这样一些动画片,都是针对成人制作的,因为其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包括他们的情感交往方式都是成人化的。
在关注国外成人动漫的同时,国内成人动漫的发展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国内除了《北京卡通》和《视觉21·漫时代》几本屈指可数的杂志外,成人卡通杂志的数量极少,发行量有限。同时,中国的动画片几乎都是针对儿童拍摄的,成人很难在其中找到位置。
根据网易最近的读书调查结果显示,63%的内地上班族在工作之余选择阅读“快餐式的杂志书籍”,比前一年增长了近40%,其中漫画杂志又占了总量的70%。三亿人口的市场基数令漫画市场总量大得惊人。但是面对潜在的经济诱惑,漫画业界似乎出奇的平静,漫画依旧被定义为“低幼载体”,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与成人没有多大关系。至于面向25岁以上读者的“成人动漫”,出版界很少涉及,甚至连“成人动漫”的概念都尚未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