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对话录》周学普译序

  约翰·彼得·爱克尔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在本书的绪言里载有详细的自传。他于一七九二年生于汉堡东南的留纳堡(Lueneburg)的小邑文森(Winsen)。父亲是贫穷的小贩,母亲是个织工。他小时为人牧牛,连受小学教育的机会都没有。十四岁时为乡里的有力者所赏识,得与上流社会的子弟同习法文,拉丁文,音乐等;十六岁受坚信礼后,做某司法官的书记生,其后四年间辗转服务于两三个官厅;一八一三年做志愿兵而参加自由战争,翌年归乡。从军中得欣赏荷兰的名画的机会,打算做个画家,而为才能和境遇所不许;乃入汉诺威邦的陆军部任事,生活得以安定。但好学心切,二十五岁进汉诺威高级中学,学习古语;又得二三保护者的援助,一八二○年进格丁根大学,学法律。
    他以前从军中读了爱国诗人德沃陀尔·克尔纳尔(Theodor Koerner)的诗集《琴与剑》,被唤起了作诗的兴味,因更博览德国种种的文学的杰作,尤耽读哥德的作品。在格丁根求学数年之后,对于法律的研究渐渐生厌,乃决心以文笔立身。一八二二年三十岁时离开格丁根,侨居汉诺威郊外,著《文学论,尤其是关于哥德》。他以前曾经以处女诗集赠与他素所钦敬的哥德;此次为了这种新著的出版,希望由哥德介绍于有名的出版家科达(Cotta)印行,因此于一八二三年五月末冒暑徒步到魏玛尔访问哥德。哥德非常欢迎他,留他住在魏玛尔。他以后就成为哥德的门人和秘书,直至一八三二年哥德逝世为止,几乎常在哥德的身边。
    哥德曾经说过:“他是个温雅,敏感,明达的人。”又说:“精神极其纯洁正直的他,天天在增广知识和眼界,对于我的事情都很感兴味而鼓励我,无论何时,我总觉得是个难得的人。”老耄的哥德能够完成了《诗和真实》以及《浮士德》,也多赖爱克尔曼赞助鼓励的。
    爱克尔曼,如同前面已经说过,不是富于创作力的怎么伟大的天才,而是较为被动的谦虚温和的文士。他勤勉好学,而有玩弓箭和养小鸟等等多方面的嗜好。我们在《与哥德的谈话》里可以看出:他有了如何善于领会体味别人的无论什么高深的言论的特异的才能。
    他在哥德死后,还在魏玛尔住了二十余年,一八五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
    如同他自己在两篇序文里说明,他把和哥德亲近的九年之间的哥德的言行随时精细地记述,虽然其中--尤其是第三卷,有些是依不甚确实的记忆而补充,或把好几次听过的话凑合而成的,但无不是虚心忠实的叙述。哥德自己也阅读了一部分的稿子,说是“很好”,并且嘱他于他死后发表此书。
    又他的序文里也有说明:第三卷之中有一部分是用以后的一位大公爵卡尔·亚历山大的师傅桫莱的记录补充的。
    一八三六年由莱比锡的勃洛克蒿斯(Blockhaus)书店刊行《一八二三至一八三二年之间与哥德的谈话》上下两卷,一八四三年出了补遗一卷。
    爱克尔曼说:“我想,这种对话之中不但有关于人生,艺术和科学的许多说明和许多贵重的教训,而且这样的日常生活的素描对于人们已经从哥德的种种作品而想像着的面容的调整上会特别有所贡献罢。”
    “又在另一方面,我并不以为内面的哥德就此被充分地表现着。有人把这个伟人比做随不同的方向而放不同的色彩的多方面的金刚石,是极妥当的。所以如同他因处境的不同和相对的人的不同而显得不同那样,我在我的场合,不妨极谦逊地说这是我的哥德罢……”这些话里流露着著者的写作的主意和纯情。
    哥德是莎士比亚般多方面的活动的伟人,他精敏地观察,深刻地思想,刚毅地行动,黾勉地进取,将修养所得的非常丰富的经验雄浑地表现为具有完美高雅的形式的诗文;因此他的作品,仿佛大自然一般宏远深广繁复,读者与之相接,只惊叹其如万汇在其中生息争竞而演行着无穷的变化那样光华绚烂,而不能窥测其被如何运心缔造而成的经历。此书以圆熟期的晚年的哥德的闲适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叙述他的过去和现在的动静,思想,感情,应事接物的态度,关于人生,科学,艺术,政治,宗教等的见解,以及许多作品的成立和内容,使吾人明白他的时代的情形,他从各方面受了如何的影响,形成了怎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思想如何演变,他如何始终不懈地刻苦进取,他有了如何的优点或缺点,精神上有了如何的矛盾和烦闷,他的作品是由如何的快乐和辛酸的经验而写成的。因此此书不仅使读者由哥德受到知识和思想上的教益。而且仿佛和哥德晤谈,直接与其感情相接触,而察知其内面的生活。所以此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引人入胜的魔力。
    但原书是数十万言的巨著,其中含有现今已被忘却的人物,书籍的批评,色彩学等的过于详细的说明,或太偏于专门的乏味的冗长的谈话等等,对于一般的读者,不免过于烦累;一九一二年柏林的弗利兹·海特尔(Fritz Heidel)书店的《书友丛书》之第三种格尔哈尔特·梅列安(Gerhardt Merian)氏所编成的选熬,简单而扼要,本译文便是依据这种选本译成的。    
                                   译者识    一九三六年三月五日于青岛。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