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对话录》周学普译序

  按:爱克尔曼的《哥德对话录》(现多译为《歌德谈话录》)是一部世所公认的名著,这部书不是学者或批评家所写的研究著作,而是以优美轻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哥德日常生活的动静神态,以及应事接物、随意发挥的谈话。此书不仅提供了哥德晚年生活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也是德语文学的一部杰作。
    这部书长达四十万字,国内至今尚无全译本,目前大陆通行的译本是朱光潜先生选译的《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八月出版。据朱先生的“译后记”所言,他当时“选的标准是内容比较健康,易为我国一般读者所理解,足资参考与借鉴。原书有许多关于应酬、游览和个人恋爱之类家常琐事,也有些涉及连译者自己也不甚了然的专门知识,例如关于颜色、植物变形、地质、气象之类自然科学方面的争论以及一般人不常读的歌德自己作品和旁人作品的评论。凡此种种,都只略选少数样品,其余就只得割爱了。译者个人的知识和见解在选择中也起了作用,所以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及至当时欧洲一般文化动态的就选得比较多些。”因此,朱译本是作为“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之一种刊布的。
    早在一九三七年,周学普先生就翻译出版了《哥德对话录》一书,这是根据一九一二年德国柏林的弗列兹·海特尔(Fritz Heidel)书店的“书友丛书”之第三种格哈尔特·梅列安(Gerhardt Merian)氏所编选熬译出,这个选本注重呈现日常生活化了的哥德,使读者仿佛和哥德晤谈,直接与其感情思想接触,察知其内在的生活。周译本很好地保留了这一特色,因而显示出别样的趣味与眼光。读者在阅读时不妨将之与朱光潜先生所译的《歌德谈话录》参证比照,以窥全书之貌。该书出版后,由于接踵而来的战争,当时的影响就不大,今天更是难以再见。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上海教育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此书。为保持原书风格,书中的语言表达与译名一仍其旧,书后保留原文对照索引,“哥德年表”则采用了现在通行的译名,并附有原文,有心的读者可以参照。
    本书译者周学普先生一九○○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日本京都大学外文系毕业,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台湾大学。译作以哥德作品为主,译有《铁手骑士葛兹》、《浮士德》、《赫尔曼与陀罗特亚》、《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十余种。周学普先生对哥德的文学世界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他是因为“兴味上的关联”才来翻译这本对话录的,他在翻译的过程中更愿意强调“哥德是莎士比亚般多方面的活动的伟人”。  
周学普译序    爱克尔曼所著的《哥德对话录》三卷是自从发表以来被视为研究哥德的珍贵的名著,与哥德的自传《诗与真实》(Dichtung und Wahrheit)同为研究哥德者必读之书。著者爱克尔曼是一八二三年以后哥德的亲信的随从者,哥德是具有强盛的创作欲和活动力的伟人,而爱克尔曼是敏感温闲精细的文士。所以爱克尔曼所记的哥德晚年的谈话,不是学者或文艺批评家所写的客观的评论,而是仰慕师长的门人谦虚诚敬地记述的言行录;但他在这书中并不是和中国的许多理学家的语录那样专述师长的论仁义王道格物致知等等的迂阔枯燥的理论,而是以优美轻清的文字描述哥德的日常的生活的动静神态,以及应事接物,随意发挥的谈话的。所以此书除了作为哥德的内面的和外面的生活的写照有特殊的意义以外,也是一种极富有情趣风韵的德国的优美的散文。爱克尔曼的这种不朽的浩瀚的杰作,世界的各文明国都有译本,我以为我们无论从什么立场上批评哥德,这书的翻译,对于我国的读书界总之是必要的罢。我不揣简陋,于译成了哥德的《浮士德》和《铁手骑士葛兹》之后,因兴味上的关联,在前一个寒假的一个月内完成了这种翻译。
    现在作为简单的介绍,将著者的生涯,本书的成立和内容略述如下: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