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冰河期调查 港片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趁着CEPA,一些明星也把自己炒高了,那些演员本来片酬是200万港币,突然变成1500万港元才签了。”

  陈可辛提出了联盟来分配资源的建议:“好像泰国一样,永远不要一部片对一部片,反正就是52个星期52部电影,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分配,为什么还要打来打去?”

7 冰河融化在何时 李小龙还能回来吗?  我们小时候其实香港电影已经死过一次,60年代香港电影快死了,70年代李小龙回来了,结果每个武师都来做导演……那些戏,都是很有香港特色的,很奇想,也只有香港才会想出这样的题材。  ——陈可辛

  就在香港电影“紧急应变小组”成立前几天,香港导演张坚庭对媒体表示:“同粤剧一样,香港电影已经完成历史任务。”当然遭到了香港电影人的反对。但同时,有最后一个问题摆了出来,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港电影?我们要拯救什么样的港产片?

  “我不觉得香港电影会死,香港始终人才多,而且那么多公司都在想办法,我觉得我们和台湾不同,他们是不去想,任由它死;而香港不会,我觉得现在只是转型期。”唐文康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立场。

  当很多香港导演都在抱怨自己并不了解内地却要拍一个内地的电影时,陈可辛指出了香港电影人的软肋:“因为他们还站在港产片立场上。‘港产片’这三个字的招牌魔力太大了。大家都说港产片怎么样,大家能不能忘记‘港产片’这三个字?但历史过去就过去了,罗马帝国也没有了,港产片过去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大家永远在想上世纪80年代的光辉,那时有很多文化政治方面的因素,香港才600万人口,那么小的一个地方要拍电影给那么多人看,根本就是没有条件去做一个电影工业。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整个亚洲是不会以香港为头的。”

  陈可辛并不是心灰意冷后的自暴自弃:“我说忘记‘港产片’这三个字,不是说香港电影人没有前途,香港电影人有他们聪明的地方,有他的好处,当然也有他的缺点。我们小时候其实香港电影已经死过一次,60年代香港电影快死了,70年代李小龙回来了,结果每个武师都来做导演,虽然做的电影很烂;新浪潮回来了,虽然没有把商业电影带起来,但香港人喜欢看;武行和新浪潮结合起来就有了新艺城公司,《最佳拍档》、《人鬼恋》那些戏,都是很有香港特色的,很奇想,也只有香港才会想出这样的题材。加上一些很商业的节奏,就把台湾打出来了,突然间台湾变成香港片的天下,其实台湾就是今天的内地,台湾2000万人口对我们来说很高了。香港电影人已经试过一次,虽然我不能说再有这样的机会,但起码我觉得这样出发还是会打动观众。”

  对于内地,陈可辛提出了更加实质的建议:“香港有个说法,九加二:九个省就是懂粤语的南方;二就是香港、澳门。这些不是针对电影的,是针对贸易的。香港反正已经没有能力在北京、上海竞争,不如在南方独立出一个文化体系,跟北方的文化区分开,那么香港就能有个比较领导的地位。这就是以前台湾地区国语片和,闽南语片的区别,一个国家那么大一定有潮流的,有主流的;有具领导性,还有具有地方性的。”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