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帝”的存在与分化。畅销最直接表现就是很多读者购买。读者确实是文学畅销书的最终裁判。从接受美学讲,作品价值的实现不仅最终要靠读者接受,而且读者阅读是种再创造。从审美感受看,读者是见智见仁,阅读选择当然影响到作品销售。媒体与批评家有时也能影响作品的畅销与否,但大众读者并不非常在意这些。比如余秋雨的散文遭到不少媒体和批评家的指责,但并不妨碍他成为新时期最成功的畅销作家。《文化苦旅》曾出现“洛阳纸贵”的奇观,而《霜冷长河》为防盗版竟不得不采取“黑箱操作”。
从上述原因看,说“读者是上帝”确实不错。但必须注意这个“上帝”存在不同文化类型和群体分化。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审美习惯的“读者圈”,从审美水平到审美趣味都差异很大。有的爱“阳春白雪”,有的爱“下里巴人”,有的欣赏水平较高,有的审美水平低下。总之,“上帝”可能优秀也可能平庸。比如琼瑶言情小说非常畅销,但很多“琼瑶迷”是单纯浪漫的中学生,而不是成熟读者。
读者如云的金庸武侠小说,接受状况则复杂些。有学者称其是“文化高峰”,也有人激烈批评它是“文化守旧”。中国读者众多,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审美分化非常突出。这种文学接受情况,使中国当代文学畅销书现象具有明显特殊性。读者太多,往往分出一点就能使某些作品变成“畅销书”。如果说审美水平较高的读者群使优秀作品不胫而走,审美水平较低的读者群也能使并不优秀的作品畅销。
也正是由于中国读者接受情形的特别复杂,我们对文学畅销书的审美价值与经典性就必须辩证分析。换言之,畅销的直接意义虽是拥有众多读者,但畅销作品决不一定就好。另一方面,有条道理则也确切无疑,这就是优秀作品通常也是畅销作品。即使某时不畅销以后也会畅销,因为它们能够经受历史检验。这其实已被很多伟大作品所证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典的畅销不存在偶然性,显示的是真正意义的畅销。由此就能发现中国当代文学畅销书经常出现尴尬:不少畅销作品实在说不上优秀。“当代无经典”的说法也许极端,但畅销多而经典少则是事实。这就提醒我们:作家和出版者应该特别注意畅销书的“含金量”,而大众读者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和审美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