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成了出版商的毒药。”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先锋诗歌档案》新书座谈会暨第五届北大诗歌节开幕式上,该说法成为著名诗人们议论的话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新诗历史上成就最突出的时期。进入90年代以后,诗歌读者大量流失,许多诗人转写小说或者索性退出诗坛。与此同时,出版社也在拒绝出版诗集,“因为出版社出诗集,一般情况下根本赚不了钱。”重庆出版社的编辑提出了“诗集成为出版商的毒药”一说。
著名诗人西川认为,出版社拒绝出版诗集,是由于很多出版商和发行者根本不读诗。“当年出版《海子诗集》时,一家出版社出于热情想出此书,但一拿到书,不看内容就退稿了,说这书非赔不可。最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这本书,不仅没赔,反而赚了。所以说出版社出诗集,也并非都赔。”
诗人兼诗评家西渡认为,诗集成为出版商的毒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商业化的现实对人性和精神价值的侵蚀,也有诗歌教育落后、与时代脱节的原因。“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出版的诗集不下数百种,但其中具有一定诗歌品位的不过寥寥数种,读者被大量陈腐的自费出版物倒了胃口,同时却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因为缺乏出版资金迟迟不能与读者见面。”他认为,某种程度上,读者仍然需要诗歌,但是适合当今读者的诗歌新形式却有待开发。
据了解,《先锋诗歌档案》收集了包括西川、王家新、臧棣等10位著名诗人的诗作,通过访谈、诗歌文本、诗人朗诵的光盘全方位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诗人的生存状态。为了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该书特别收录了《90年代诗歌记事》。“出版这本屡次被出版社否决的诗歌有声读物,就是想让读者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介入诗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思考和写作、他们的激情和失落。”该书的编者之一西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