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根利用了8年时间进行收购,为公司全球化布局,他终于让丹佛斯走出了温和但增长缓慢的丹麦市场,将业务向外拓展,同时他还大胆投资1亿美元押注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并斥资1亿美元加入争夺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柯劳森建立了许多制造中心,增加了营销员工队伍,并已开始收购行动,时至今日已收购了30家公司,在这一收购过程中,总投入为2.75亿美元。其业务收入呈不规则状态:自雍根接管公司以来,销售额上升了7%,达到22亿美元,但是净收益则上涨了70%,高达7500万美元,其原因是低收益的企业都被雍根剥离卖掉了。公司负债最初增长了20%,达到3.5亿美元,但在2002年,债务总额回到1996年以前的水平。 有分析人士指出,雍根所投入的资金,并非基于在世界范围内业务蓬勃增长,更多是出于改变企业运营,追求更多的利润来考虑。基本上,丹佛斯公司将制造业加速转移到中国,而在美国,迅猛增长的财富要求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产品基础设施,从而加大了对性能复杂的控制设备的需求。 雍根认为,在未来5年内,这两个地区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上升到2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柯劳森不仅进行大手笔投资,而且出售其他资产来为战略推进提供资金。
以技术创新来削减成本 现在,丹佛斯拥有被称为“尼西”的原型机生产线,该生产线是其在美国的重要盈利手段,是从原来的使用润滑油的部件到使用水润滑的的生产线转变过来的,解决了润滑油的部件漏油时会污染食品的问题。 但对于客户而言,则至少降低了他们30%的成本;相应丹佛斯在过去的3年中,产品销售额的年增长率则达到了50%至75%之间。但对于竞争对手派克·汉尼汾公司和英维斯公司而言,丹佛斯在规模上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在控制成本和获得利润上却不分伯仲,甚至远远胜出英维斯公司。 丹佛斯在技术上的创新,最终让自已找到了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成本削减手段。尼西生产线已成为丹佛斯的核心业务,在业界普遍关注污染的行业中,毋庸置疑的是水润滑将成为全球性的标准,而丹佛斯却在这一领域内遥遥领先。 谈及用技术来征服世界,雍根认为,技术只是丹佛斯发展中的一个动力加速器,而不是创造者。原因很简单,只有当你知道自已需要什么样技术时,你才能更好地应用技术,而最终技术还要人来驾驭和驱动。所以要想在全世界都获得成功,雍根表示还得要保持一往无前的拼劲。
抓住商机落户中国 自1995年丹佛斯在上海建立代表处以来,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便远远超过了丹佛斯工厂的生产能力。雍根不再满足于在中国进行一些试探性投资,他加快了向中国制造进军的步伐。他说:“70年来我们公司能保持长盛不衰,重要的是我们善于抓住变化和商机,我们并不靠上辈的变革来发迹,没有什么决定是神秘莫测的,我们必须不断让最强的事业获胜,弱者死亡。” 2003年9月,他决定增资扩建其在中国的工厂,这个全资拥有的工厂据称是一个用最新生产技术、制造技术和库房能力装备的一流制造实体,它将作为丹佛斯公司在中国和亚洲的主要的生产基地。 几年来,丹佛斯公司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整个2002年的建设后,丹佛斯公司已完成了它的新工厂的一期工程,其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二期工程为4200平方米,共7条生产线。雍根说:“天津工厂的扩建,是我们在亚洲做过的最大的投资,反映了我们的信念,亚洲将是我们的增长区。”另外,丹佛斯还在武清另外购置了10万平方米的土地作为一步的扩建。超过70%的在武清的丹佛斯产品采用了本地化的元件,并将新增340名新员工。 与此同时,丹佛斯董事会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在中国建立一个全球采购中心,地点设在天津,这个采购中心将为中国的丹佛斯工厂和丹佛斯全球的工厂进行采购。 为了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雍根说:“我们必须从有成本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采购,中国提供了这种吸引人的购货潜力,而且在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我们全球采购的一个重要中心。今天丹佛斯大约2%的产品是来自中国的,我们希望能够在中国再建立几个办事处,大概在4-5年时间中,我们希望以后能有15%的产品都来自中国。”同时雍根还打算在5年内巩固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使其所占份额从目前的5%上升到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