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竞选的时候,就已经打出了“现实主义”的旗号。当选之后的前8个月内,也就是9·11前的时期,他对中国的政策是遏制,而不是接触。但9·11迫使美国将目标是中国,转向了恐怖主义、伊拉克、中东,而且美国在这些问题上还需要中国的帮助,更不可能在短期内与中国公然树敌。所以9·11后,中美关系有了可观的改善,但这种友谊确如你所说,大不如前了。
东方早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如此广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经济的合作不能缓解安全竞争吗?
米尔斯海默:我认为不能。密切的经济合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经济情况好时,可能促进和平,但如果一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比如大萧条,这时联系越紧密,问题越严重。1998年,日本与美国因为汽车产业的问题发生了不小的争执,当时的关系就疏远了。又如近期,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频繁施压,也是因为美国的出口和制造业都陷入了危机。 另外,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近期才有的新情况。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大陆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并不比今天低,但战争还是爆发了。所以我说,在国际关系中,政治是主导经济的。
布什的反恐战争只会招致更多不安 东方早报:您如何看待布什的“反恐战争”?
米尔斯海默:这是一场导向根本错误的战争,只会招致更多不安。原因有两点:首先,动用武力绝对不是恰当的反恐方式,应该借助外交、情报、警察的力量。将反恐军事化只会令问题复杂化,给公众造成美国肆意横行的印象,反而增强了本·拉丹等人物的支持率。其次,美国不应该干涉伊拉克内政,对伊拉克进行所谓的“大规模社会改造”。伊拉克人不愿意让美国指手画脚。所以,美国英国应撤出伊拉克,撤出中东,回复到1990年代以前的“离岸平衡手”的状态。
事实是,美国干涉中东,结果恐怖主义更加严重。现在伊拉克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恐怖主义磁场”。
国际关系本质凶恶无情 东方早报:您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残酷的“丛林竞争”吗?
米尔斯海默:(点头)要我来说,我会说,国际关系是一个凶恶、无情的行当。所有的国家都生活在危险之中,为自身的安全惶惶不安,因为在国家之上,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权力机制可以保障它们的生存。因此每个国家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保证生存,就要尽可能的强大,取得该地区的主导权,那么竞争就不可避免。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书名叫做《大国政治的悲剧》。
东方早报:那么就没有秩序化的希望吗?
米尔斯海默:有一些组成形式可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冷战时代的两级结构其实更加稳定,核威慑、核均势其实也可能是一股实现和平的力量。但是如我前面所说的,国际关系在本质上还是凶恶无情的。(记者注:米尔斯海默在冷战结束后不久就写过“我们为什么怀念冷战”的论文,观点惊人,与主流观点可谓背道而驰。)
|||F color=#0000FF (米尔斯海默的专著《大国政治的悲剧》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