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版图书带动国内书业发展

近几年,引进版图书在中国书业零售市场屡创佳绩,引起了业界和媒体的关注。种种迹象表明:引进版图书提升了出版社的竞争能力,解决了我国图书市场部分读物的供给不足,促进了我国书业的产业化发展。那么,引进版图书在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到底占有多大份额?近期,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统计了5年来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中引进版图书的销售情况,并在第十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对引进版数据首次进行了公开。 

    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参照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分布和结构以及零售POS系统的使用情况,抽样选取全国范围内大中城市中最具规模的大中型零售书店,通过每月收集加盟书店当月的全品种零售数据,建立起全国图书市场零售数据库分析系统——“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该系统自1998年7月正式建立以来,已经形成了连续5年完整的图书零售市场数据库,建立了中立的书业零售市场评价体系。目前有80多个大中城市的130多家大中型零售书店加盟该系统,观测系统抽样书店每月的零售总码洋已经占到全国图书零售市场销售总码洋的14%。从监测省区的分布来看,目前除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影响的国有、民营书店大部分被包括在该监测系统之中。 

    调查显示,1999年以来,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中引进版的地位不断提高,销售码洋比重从1999年的12.89%上升到2003年上半年的15.24%,动销品种比重从1999年的7.35%上升到2003年上半年的9.60%。引进版对于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引进版扩大了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市场规模;其次,引进版弥补了某些图书类别的原创不足,带动了本土作者的创作;再有,引进版促进了出版产业的国际化。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引进版图书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其成长性较好。目前,心理自助、文学、少儿、英语、财经等类图书中引进版的销售比重均超过20%,而引进版在教辅、医学、法律等类图书中的比重却很低。心理自助、少儿、建筑、财经图书中的引进版比重在近5年来增长较快;计算机图书中引进版比重则出现较大下降,本土图书市场绊现与引进版差距减少。中国图书引进版的主要来源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从这3个国家引进的图书占到引进版总体图书市场的70%以上。虽然奥地利版与韩国版图书在引进版中的销售码洋比重不高,但近年来增长较快。由于其畅销书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奥地利托马斯·布热齐纳的少儿图书和韩国金河仁的爱情小说已经在中国读者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2003年上半年在引进版图书零售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前5名的出版社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而中信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近5年来在引进版图书市场中的占有率增长较快。 

    引进版图书对出版社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出版社通过引进版弥补自身的基础不足,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树立了专业品牌。但值得注意的是,出版社不能盲目引进图书,真正创造效益的还是少数引进版图书,更多的引进版也是表现平平,引进图书版权时需要予以优化,有所选择。调查表明,一些业绩良好的出版社在引进图书时一般遵循了几个原则:一是填补空白,尤其是反映新技术、新观念的图书;二是既有社会效益又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图书;三是遵循着专业化的原则,利用引进版来增强自己在某一图书领域的竞争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