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世博机遇,促进“世纪”腾飞--访世纪出版集团社长陈昕

  专业出版是衡量出版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指相关的纸质出版物,还包括与此相关的数据库的建设及相关内容的服务,因为它不再是仅仅提供一本书,而是要提供专业的深度资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承认,90年代以后,上海的一些专业出版社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逐渐丧失了自己原有的专业特色,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了。在成熟的出版市场上,专业出版其实是出版业主要的盈利板块,比之大众出版的低门槛高风险,它的盈利性要来得更持久,也更可靠。但是在今天的条件下,专业出版要拥有深厚的专业资源和人才以及先进的技术平台,才可能最终形成赢利模式,而目前上海的专业出版社几乎均不具备这一条件。

    大众出版是出版中最活跃的一个板块,它与人们的休闲阅读和文化体验有关,因此它的标志应该可以看作是具有品牌效应的重点图书与畅销书。90年代以来,上海的大众出版虽然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经过近一二年的努力,改变了“上海没有畅销书”的状况,但没有形成足够的品牌,缺乏一大批持续不断的、富有创见的图书依然是困扰上海出版人的心病。

世博良机,建全国第二个出版中心    看到存在的不足是为了明确今后的目标。在所有的分析中,陈社长的心里其实只有一个目标--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出版集团,把上海建成全国的出版中心。陈昕社长认为,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对上海的发展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我们知道,所有的世界城市无一例外都是出版中心,纽约是北美的出版中心,东京是亚洲的出版中心,伦敦与法兰克福是欧洲出版的双子星座……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目标为上海出版业提供了近一百多年来的第二次的历史机遇,历史再一次青睐于上海出版人。上海出版业拥有非常辉煌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出版的发祥地与重镇,又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良好的基础,只要上海出版人具有现代出版的理念和高度的进取心,完全有可能有条件有能力,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把上海建成除北京之外的中国当代出版的另一个中心。北京汇集了全国将近40%的出版机构,集中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她的政治文化地位决定了她作为本土出版中心的地位,但是随着建设世界级城市,上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强化自己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与国际视野,让中西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形成一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能力的文化现象,并以此向全国辐射,最终奠定自己作为全国第二个出版中心的地位。陈社长认为倘若中国最终形成北京、上海这样两个各具特色的出版中心,那也将是国际出版业的一道景观,上海出版人应为之而努力。

渴望腾飞,世纪出版集团准备全面出击    陈昕社长表示,作为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经过四年的运作,在各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进一步腾飞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按照“十五”规划的具体要求,世纪集团今后三年的目标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大,朝着建设以内容提供为主业的大型综合出版传媒集团的方向迈进。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出版结构,按照现代出版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三个领域,整体布局、全面出击。

    在教育出版方面,世纪集团将建立课程教育改革教材编纂实验基地,融入全国,走向全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与高校联合开发教材编写等项目、与外省联合开发新教材实验网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成立与出版密切相关的课程教材研究机构。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世纪集团已获得多门全国二期课程改革教材,《社会与历史》《化学》《科学》《音乐》等学科已通过教育部审查立项,进入编写与试点推广阶段,“牛津英语系列教材”已被列入10个省市的中小学教材。

    世纪出版集团旗下各社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也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品牌特色。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中国通史》《中华文化通志》等权威读物形成了她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出版特色。今年,该社将推出当代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系列,并着手进行中国专题史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样,教育出版社在教育理论方面,译文出版社在双语工具书、外国文学方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在中文工具书方面,上海书店出版社在中国近现代文献整理方面,都具有多年的积累,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在专业出版方面,世纪集团已着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建设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建立先进的技术平台。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