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趋势是, 想象力就是吸引力。在硅谷举行的人才招聘爆棚,一位华裔科学家说,其实很多应聘者在当地有不错的生活,选择深圳,都期待有更好的机会、更大的发展。对留学人员而言,深圳的机会首先体现在无比的想像空间。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调研经理魏力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金融人才集中在纽约和伦敦,但这两个市场发育了几百年,已非常成熟。深圳乃至中国的金融市场是新兴市场,潜力非常大。去年从美国回深圳证券交易所工作的毛志荣说,选择深圳,就是因为其巨大的想象空间,想象力就是吸引力。 深圳让“海归”人才着迷的吸引力,还有两条。一是快速持续的经济发展。深圳GDP超2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一个中等省份水平,留学人员纷纷表示,这其中蕴藏着无数的机会。二是移民文化。许多人说,深圳是年轻的移民城市,有很强的包容性,几百万人都是创业者,这一点与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特别相似,没有距离感。国外常见的“天花板”现象,是导致留学人员对深圳趋之若鹜的又一因素。一位在硅谷某科技公司任职的工程师说,自己做得很好,薪水也不低了,但就是难提拔,公司中层是印度人,上层是美国人,越来越没有成就感。创维集团看中的一名风险投资总监,在美国某大银行工作了许多年,年薪已有数十万美元,也是承受不了“天花板”压力,加入到了应聘回国的行列。他们渴求的,是发展空间,“前途”大于“钱途”。 从招聘效果看,走出去物有所值。中兴通讯相中的人才中,有不少是在英特尔、朗讯等世界顶尖公司任职多年的技术开发人才,年龄在40岁左右,正值创业黄金期。招聘人员感叹,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他们提出的年薪要求是10万到15万美元,中兴通讯愿意出这样的高价。深圳几家医院集团出击,也“网”到不少所需的学术及科研骨干。 产值超千万元的“小巨人”几十个 “海归”经济算不算由“弱”变“强”? 一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深圳留学生创业型企业数量猛增,形成了“扎堆”效应,不少企业着眼于走国际化道路,纷纷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一批“明星级”留学生企业脱颖而出。 与前年相比,单单留学生创业园内,企业就猛增到174家,计划投资额达到14.44亿元,同比增长66%;实际投资额2.63亿元,同比增长1倍多。全年留学生企业总产值可望达到15亿元。 群体快速扩大,个体“块头”也在变壮。以深圳朗科、深圳本斯、清华源兴等为首的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中崭露头角,或产品成为响当当名牌,或技术优势令人刮目相看,年产值、产品出口额年年“跨跳式”大幅增长。如深圳朗科,短短3年内成为全球移动存储领导厂商,产品从一个系列扩大到十几个系列,产值从零增长为今年2亿多元。而以生产柔巾机为主的本斯电器,产品技术指标稳居世界同类产品前列,成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之一。 据统计,深圳目前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小巨人”有几十个。 留学生们的国际化背景为其创办、参与的企业深深地烙上国际化印痕。 据了解,不少留学生企业采用“哑铃式”商业模式--企业一头在国外,一头在国内。研发、生产、销售、学术交流、商务交往等等,都紧紧扣住了国际市场。朗科每年定期参加全球三大IT展,先后与Intel、IBM、Dell等国际品牌电脑实现捆绑销售。茁壮软件公司把研发中心设在美国硅谷、中国深圳,销售服务中心设在香港、北京,每年参加美国comndex、ces展览等,合作伙伴包括IBM、富士通、Philips、美国讯盟科技、美国国家半导体、日本东芝等跨国大公司。 不少留学生企业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企业既卖终端产品,也卖“大脑”,卖技术,卖服务。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237个高科技项目中,获中、外国家专利60项,获国际、国内版权37项。入园企业项目产品技术水平世界范围内领先的48项,占20%;技术位居国内外前列的82项,占35%;国内领先的有73项,占31%。微芯生物、华夏磁电子公司等为首的一批留学生企业,成为了行业内的“技术引擎”。微芯生物上个月吸引来香港worldpioneer公司,专门购买它的一项高科技服务;深圳华夏磁电子公司即将建起国内第一条磁传感器生产线,强大的技术研发优势使之成为业界一颗新星。专家指出,未来几年内,诸多方面处于上游的留学生企业,将在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充实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带动下游相关产业等方面产生出强大的“领头雁效应”。 成绩单看起来不错,但就此判断深圳的“海归”企业已由“弱”变“强”,似乎还为时过早。与其他地区比,上海已有“海归”人才3万多名,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归”企业2000余家,占全国的半壁江山。无论是数量或是规模,深圳短时期都望尘莫及。北京中关村,留学生创业企业每天净增两家,这一速度,深圳也只能暗暗羡慕。与台湾比,IT业列前十位的大多数是“海归”派,这类世界级企业的“吨位”,深圳的“海归”企业只有回味孙中山先生那句名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