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旺投资--10万亿元存款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对民间投资的进一步放宽,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将更加活跃,股市长期走牛也就有了扎实基础。

    央行统计,到今年1月底,全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已达9.81万亿元的消息,引起了市场内外的极大关注。人们关心得最多的是,怎么去年底才8万多亿元存款,今年竟直逼10万亿元了?一个普遍看法是,存款增速如此之快,显然是不看好股市,同时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加大的一种自我保障,因而关于银行资金直接入市的舆论多了起来,当然,如何完善和加大社会保障也成了重要话题。

    这些当然有道理,但恐怕还是表面现象。

    首先要澄清的是,今年1月底的近10万亿元存款,同去年的8万多亿元不是一个口径,今年统计的是“本外币存款”,而以前一直采用“人民币存款”。去年底,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8.69万亿元,今年1月底央行公布的本外币存款9.81万亿元,减去外汇储蓄存款余额897亿美元(7424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存款为9.07万亿元,比上月底“环比”增长4.37%,是9万亿元出头而不是直逼10万亿元。当然,这个数字同去年1月底的7.495万亿元人民币存款比起来,“同比”增速高达21%,确是相当惊人的,特别是同GDP增长仅8%,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仅10%左右相比,经济学家更把之称为“超储蓄现象”。

    那么,这一年来增加的1.5万亿元存款又来自何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富人的钱。因为现在以全国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5000多元,农民才1700多元,上海也才13250 元和6212元,一年5000多元,一月400元,再怎么省吃俭用为日后打算,也省不出20%的存款增长率。相反,统计表明,目前中国拥有金融资产数量最多的20%家庭,拥有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66%(1996年这一比值为48%,1999年为55%),正是拥有三分之二金融资产的五分之一富人,才造就了引世人瞩目的20%的存款增长率。

    确实,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已形成了一个富裕阶层,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钱变不成投资。投资不旺(不仅仅是需求不旺),成了中国经济的一大瓶颈,这里所说的投资不旺,不光是资本市场缺乏投资工具,更重要的是实业投资政策不到位。这些年常常是投什么亏什么,有多少上市公司拿着大把的钱找不到投向,一个自然人,拿着十几二十万元,除了股票国债,更没什么好投的了,遇到股市低迷就只有存银行。有一个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现在我国城镇居民近5亿人,除去老人小孩有经济支配能力的约3亿人,股民6000万比例已占2成,而在城市家庭中,有经营性资产的仅1成--一个是2成,一个是1成,虚拟资本已经走到实体资本的前头去了。所以,要使股市走牛,根本的问题是要点旺投资,譬如,在税收方面,要能出台投资抵免的有关政策;在投资主体方面,除了“4050”以及离退休人员外,逐步放宽到在职人员;同时,进一步开放部分垄断性行业;等等。

    所幸的是,今年1月,在存款增长20%的同时,贷款增速也达18.4%,当月存款增加2492亿元,贷款增加3267亿元,从绝对数看,贷款增得比存款还多。而据报道,在新增的贷款中,四大国有银行约占55.2%,股份制银行占25.7%,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各占8.5%和7.5%。显然,后三类银行贷款中相当部分为民间资本,后三类银行在新增贷款中几近半壁江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投资正逐渐兴旺,且呈越来越旺之势。

    储蓄率高存款增长快,这并不是坏事,只要贷款也能同步增长,特别是,如果民间资本日趋活跃,民生银行一类的股份制银行存贷款激增,这当是投资趋旺的重要标志,这个信号已经出现。而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对民间投资的进一步放宽,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将更加活跃,股市长期走牛也就有了扎实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