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衡》中发现艰难又充满希望的力量

  10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5年上半年度优秀图书发布。上海文艺《平衡》一书入选。

  《平衡》是作家滕肖澜继《心居》《城中之城》后又一部沪上民航轻喜剧,小说以飞行的平衡为象征,向人生发问,如何面对我们生活的不平衡。

  《平衡》既延续了海派日常之特点,深入人性、咀嚼生活,又巧妙运用了梦境与现实相互切换的手法,故事在现实与梦境中蜿蜒前进,彼此缠绕。

  今天,小艺带来《平衡》的节选,以飨读者。


《平衡》
滕肖澜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平衡(节选)
文/滕肖澜

  平衡不是人人都能干的。这话我说过好几次。落在那些敏感的人耳朵里,会觉得我很狂。每次遇到突发情况,比如载量有大调整,或是系统故障临时改手工,又或者货单迟迟不出,外场发疯似的催装机单,商务一遍遍地吓唬“延误算谁的”——这种时候,只要有我在,基本没啥问题。大家的通识是,我比电脑系统更灵。电脑会down机,我不会。而且电脑计算平衡指数的范围太大,有时候明明已经很难看了,比如靠前得一塌糊涂,机长跺脚骂人:“哎,我拼着老命,机头也抬不起来——”没办法,安全范围内,不算错。但我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我做出来的指数都很漂亮。机长飞得惬惬意意。小客机不提了,波音737、757,空客319、320……显不出水平,大型货机才是见真章。集装箱、集装板,还分各种规格,高低长短不一,特定的箱板只能放在特定的位置。曾经有一种板,全飞机只有一个位置能放,而且还对前后左右的板都有牵制,只要有它在,相邻位置统统限载,很麻烦。装机单一旦开错,调整起来就是大进攻,深更半夜人困马乏,地面搬运那帮兄弟骂起人来都不含糊。真要延误了,还有洋鬼子机长夹杂着各种方音的英语土话伺候。

  “要凭感觉的。像意大利的B747货机,光上舱就是29块板位,每个板位都有重量限制,那不提了,A加B有限制,A加B加C有限制,A加B加C加D又有限制……配置第一块板的时候,就要想到第二块、第三块乃至最后一块。不能顾头不顾脚。每块板之间都有联系。彼此牵制互为因果。这不是单纯的加法,而是数的无穷次方,复杂得多。手里没感觉不行。画错再调整,一次两次没啥,次数多上去,人就慌了。越慌越不行。以后都有阴影的。”华莉画平衡图时,我在旁边叮嘱。

  她朝我看,显然有些不悦。我说下去:“平衡就是这样,牵一发动全身,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大家都觉得我是故意把话说得很玄,吓唬人家小姑娘。其实不是。一个人如果连工作也不当回事,仅仅是混日子,或是作为赚钱的工具,那又有啥意思。何况航空公司薪水也不高。早些年勉强还算中上,现在外头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多的是,我们还是原地踏步。七八年没涨过工资,充其量就是个服务性行业。还不像国外航空公司,至少一身制服神气,穿着也舒服。国企不讲究这些,平衡属于技术岗位,不直接跟旅客打交道,一套藏青色西服穿到死,屁股那块磨得光可鉴人,袖管捋起来加顶帽子、束条皮带,跟城管没啥两样,机坪上来来回回。邋遢得自己也不把自己当回事,三十多岁就跟老头子似的,走路拖着鞋跟,夜班出来穿条花短裤在办公室晃,对讲机里一副隔夜嗓子,轻易不吵架,碰到航班延误四下里扯皮,瞧准机会把促狭话扔过去。凌晨那阵的频道,红眼航班,通宵值勤,领导也不留意,比白天家常许多,鸡零狗碎、胡天野地,连骂娘的也有。别人再吵,平衡也要静得下心。讲起来地勤岗位里,就数平衡和机务最重要,直接关系着飞行安全,但也有区别。机务是外家功夫,实打实,这里敲敲那里碰碰,一目了然;平衡拼的是内力,一笔一画,九曲十八弯,慢慢才显出来。

  我问华莉:“看过《长安十二时辰》没有?平衡就跟那个家伙差不多——”她以为我指的是发明大案牍术的徐宾。可我说的却是:“——报时的庞博士,坐着一动不动,计时分毫不差。平衡卖的就是死功夫。”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