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本色——周瑞金传》书评丨“看见”是一种推动时代前行的积极力量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曾细细描绘了诸多伟大人物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刹那光芒,一瞬,便成永恒。人们或觉偶然,历史却在拈须微笑:选中此人,必有机锋——“皇甫平”亦是如此,刹那锋芒,已成中国新闻改革史的永恒经典。围绕皇甫平文章动议、写作以及发表的前前后后,传记还原了周瑞金所体现的那种政治敏感和洞察力,对时机掌握的分寸感,不“连累”领导的担当精神和操作技巧,特别是后来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压力而不后悔不后退的勇气,包括策划写作评论的功底、实录历史的预见以及超强的记忆力,令人读来钦服不已。

  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后,周瑞金的办报平台从上海扩展至全国。从地方党报到中央党报的跨越,使周瑞金的新闻实践转向更广阔的政治、外交领域,其“政治家办报”的理念也日趋成熟。传记披露了他在《人民日报》创立了至今众口相传的“任仲平”文章体裁,为改革大声疾呼;他决策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出《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一封普通读者来信如此突出处理,非常罕见,他和编辑部领导及同仁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果敢而不失稳妥,创新而又持中守正,均跃然纸上;他接棒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创新迭出,搅动华东报坛一池春水;他分管国际部工作,部署报道炸馆事件,“以最快速度报道北京大学生抗议北约暴行的游行活动”……果然,报道和评论背后的故事往往更精彩。

  这本传记,告诉了读者一个真实的《解放日报》,一个真实的《人民日报》。也让读者通过一位努力击中社会和时代“绷紧的那根弦”的新闻前辈故事,洞悉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中,党报在历史关键时候是怎样发挥压舱石与定盘星作用。

  传记用了很大篇幅,记叙了周瑞金离开报社领导岗位之后的人生故事,他依然锲而不舍为改革鼓与呼。2006年,当改革再次面临质疑时,“皇甫平”重出江湖,在《财经》杂志发表《改革不可动摇》。传记将这一事件与1991年的评论相呼应,勾勒出周瑞金始终如一的改革立场。不同的是,新世纪的文章更加关注社会公平、腐败治理等改革深层次问题,反映了其思想随时代变迁而深化的轨迹。《周瑞金传》不仅记录事件,也深入挖掘了传主的新闻理念与文化追求。在新闻观方面,周瑞金坚持“政治家办报”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这其实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主张党报既要当好“喉舌”,也要成为“耳目”,这种双向并重的观念,在当下也颇具现实针对性。

  传记还详述了周瑞金在“新闻人”之外的“文化人”特质,他的诗思,他的游记,他对人生的诸般感悟。但是,于我而言,最触动我的,是传记的结尾部分,记载了周瑞金的最新思考:“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站在一起。无论技术如何改变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关键时刻‘我’在现场,探究真相,破除茧房,内容为王,向读者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新闻人永恒的追求,也才是新闻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报人本色——周瑞金传》的面世,恰逢媒体格局剧变、舆论环境复杂的“惊涛骇浪”裹挟着新闻业艰难探索,回望这位“改革鼓手”的职业生涯,令人深长思之:媒体人应如何继承这种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的传统?如何在全媒体条件下重建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周瑞金的故事宣说着这样一个事实:真正的新闻人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他们的笔尖既记录历史,也参与创造历史,“看见”是一种推动时代前行的积极力量。

  当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本书在史料挖掘与叙事平衡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对皇甫平事件中不同观点的呈现可以更加多元,对周瑞金在《人民日报》期间的具体工作也可进一步细化,晚年的记叙稍显零乱。但总体而言,本书达到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成功刻画了一位在关键时刻以笔墨推动时代前进的报人形象,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宝贵个案。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这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新闻人担当,值得珍视与传承。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