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丨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前,重走“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的影像之旅

  卓悦:首先片名中“五至七时”这个时间段是法国人偷情的时间。侯麦有一部电影叫《午后之爱》(L'amour l'après-midi)讲的也是这个主题。但是瓦尔达先锋的地方就在于她将一个文化惯用表达与它的游戏及颠覆融合在一起,在这一时间段里并没有人在偷情,电影讲述了一位漂亮的女歌手可能得癌症或者面临死亡的故事。我们不要忘记这是1961年的电影,瓦尔达说女性在1961年是可以在电影中出现的,但一定要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而女性跟死亡、恐惧联系在一起,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这部电影在这个意义上是先锋的。如果说这部电影是瓦尔达作品中女性主义的启蒙,那么后来的《一个唱,一个不唱》(L'une chante, l'autre pas)就呈现了更为激进的女性主义,因为它将女性特有的经历(堕胎、生育等)直接放进了电影主题。虽然说《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是瓦尔达作品中女性主义的启蒙之作,但她并没有刻画女性的爱情故事,里面有很多的转折,她将女性置于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所以这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电影。

评《天涯沦落女》
  Ag:在瓦尔达看来,这部电影是最具有她本人精神内核的一部作品,法语片名叫“Sans toit ni loi”,可以理解为“无法无天”,英文名叫“Vagabond”,“流浪者”。从电影的拍摄方式上来看,当观众在看《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时会觉得镜头对女主角有一种凝视感,但在这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推镜头,许多镜头都不是从女演员开始的,而是从街道或景观开始,慢慢地跟着女主角莫娜,而且这个跟随是有距离的,就像你跟着一个路人并观察他一样。当莫娜出画后,摄影机又转到街上其他路人或者景致上去。这部电影在风格和形式上是非常具有实验性的。观众会不禁思考一位女性流浪者在路上会经历什么?这部电影一开始就采用了反悬疑片的模式,开场就告诉观众,这位女性已经死了,到影片最后观众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她的未来和过去都是未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跟着她流浪下去。瓦尔达说这是自己精神内核的代表作,我觉得非常重要。

评《达盖尔街风情》
  卓悦:达盖尔街是巴黎十四区的步行街,也是瓦尔达长期居住的一条街。我想强调的是,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旧时的手工业操作,这个对瓦尔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瓦尔达其实不太喜欢好莱坞电影,对她来说电影需要反映普通人每天的生活。电影中表现了这些商贩店主的许多手部动作,也有对人们脸上表情的关注。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幸不幸福,他们还有没有梦?这些都是瓦尔达想要探讨的主题。这一时期的瓦尔达刚刚生产完,行动不便的她只能拍摄达盖尔街的一部分,这也是电影与现实中共有的困境。

  Ag:瓦尔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没有什么是普通的”。在我们看来,家附近的商店和杂货铺都很平常,但瓦尔达的电影里充满着普通人的美以及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美。

评《拾穗者》
  Ag:简单来说,这部片子与捡垃圾有关。瓦尔达说拍摄这部片子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因为她喜欢在路上晃,总是看到那些拾荒者弯腰捡拾的动作,这让她联想到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拾穗者》。她觉得这种动作中除了美还有一种不可言喻的东西。她的摄影机始终处于观望的状态,不打扰他们,就这样远远地看着他们是怎么去捡垃圾的。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受到电视节目的邀约。第三个原因是受当时拍摄媒介的影响。在这部作品的拍摄中,瓦尔达开始使用轻巧的索尼DV,回到了自由的状态。电影海报中瓦尔达扛着麦穗,就像扛着摄影机。她将自己比作一位影像的拾荒者,拾取每个普通人的感觉、情感、经验、看法。同时这部电影反映了当代社会中过度生产和过度浪费的消费主义问题,所以它超出了一般电影领域的探讨。我们会在其中思考很多生态主义、环保和消费社会的议题。

  卓悦:在法语中,Les glaneurs的意思是在农作物收割后捡拾残余谷物的人,描绘了普通人维持生计的景象。在今天我们称这种形式的作品为生态电影。也许拍出一部好电影不需要依靠最新的拍摄设备,也不需要与好莱坞竞争票房。

评《脸庞,村庄》
  Ag:我觉得这部电影里表现出的JR和瓦尔达的隔代情令我非常感动。JR给患有眼疾的瓦尔达做了一张视力检测表,片中也出现了戈达尔的“身影”。同时这部片子带我们看到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总之这部片子里有两位艺术家之间非常动人的情感,以及各类人群的形象出现在废弃的人类空间中。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