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丨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前,重走“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的影像之旅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1928年5月30日—2019年3月29日),法国导演、编剧、摄影师、演员、制片人。近期,华东师范大学卓悦教授与作家、导演Ag老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开了一场关于阿涅斯·瓦尔达的跨领域对谈。这场以“书与影”为线索的对话,从女性视角、街头美学和影像哲学等维度,探讨了这位“新浪潮祖母”如何用镜头调和诗意与现实。以下为这场思想碰撞的精华实录,带你重新发现瓦尔达作品的当代回响——在影像与文字的交汇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她那份对生活的温柔凝视。

  主持人:各位读者和影迷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游荡的摄影机:阿涅斯·瓦尔达的影像之旅”的讲座现场。我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策展部。今天希望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聊一聊瓦尔达,谈一谈对她本人、她的作品以及艺术生涯的理解。请允许我介绍今天的两位嘉宾,分别是写作者、策划人、导演Ag,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卓悦老师。相信今天的分享会非常精彩,两位能从不一样的角度为大家带来关于瓦尔达的一些理解。

  本次讲座有两个主要契机,一个是202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这本书我们三位都读了,非常推荐。因为它是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关于瓦尔达的图书,以她的整个创作脉络为主线,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于想要了解瓦尔达的创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很好的素材和拓展资料。另外一个契机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里,我们特别设置了瓦尔达主题回顾展,会放映她的9部长片和6部短片,共15部作品。可以说这两个契机共同促成了今天的活动。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活动,帮助大家梳理出几个进入瓦尔达的关键词和理解她的角度,其中包括:新浪潮、祖母、女人、游荡者、瓦尔达与电影史。活动最后再对瓦尔达进行简单总结,这就是今天讲座的一个基本脉络。首先请Ag为我们介绍一下瓦尔达的生平。

谁是阿涅斯·瓦尔达?
  Ag:在介绍“新浪潮祖母”的部分,我们设置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谁是阿涅斯·瓦尔达?”从年龄来看,瓦尔达真的可以被称为“祖母级”,她出生于1928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因为二战,跟家人一起搬到了法国,住在塞特(Sète)。这在瓦尔达电影的创作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我们能在她的很多电影中看到塞特这座城市的影子。其实瓦尔达最早并不是一位电影导演,而是一位摄影师。她在法国索邦大学和卢浮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就一直活跃在阿维尼翁戏剧节(Festival d’Avignon),拍摄戏剧和纪实摄影作品,她也以摄影师的身份多次到国外旅游访问,比如古巴和中国。因此她拍摄了《向古巴人致意》(Salut Les Cubains),后来也到中国举办展览。

  瓦尔达的转向是非常快的,她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了,她说自己不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并非科班出身。但实际上,瓦尔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摄影经验,在此基础上,她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短岬村》(La Pointe Courte)。瓦尔达这个人非常难定义,她一辈子创作的长片和短片加起来超过60部,类型也十分广泛,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甚至到后来转向装置艺术、录像作品等。而她被称为“新浪潮之母”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她第一部电影的剪辑师,也是法国著名的左岸派导演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他将瓦尔达推荐给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和戈达尔的制片人。所以后来戈达尔的制片人就成了瓦尔达《五至七时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从而一举将瓦尔达推向了法国电影中心的位置。后来她和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非常亲密的友谊,以及她一生的挚爱——丈夫雅克·德米(Jacques Demy),这些关系都是通过电影建立的。瓦尔达跟丈夫属于典型的灵魂伴侣,两人的风格非常不一样。德米非常喜欢美国,而瓦尔达具有更强的欧洲属性。雅克·德米去世后,瓦尔达接过关于德米童年的剧本,拍摄了一部可以说是他们相融合的一部作品。在这之前,他们其实是并行的、各自创作的状态。所以无论是从私人生活还是电影制作上来说,瓦尔达跟新浪潮都是纠葛在一起的。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瓦尔达的独立性与不可归类的风格。她曾多次表明她并不属于某一个流派,或者说某一个阵营和文化圈。许多次,当法国著名的电影批评家编撰电影史、女性主义影史和新浪潮影史时,会把瓦尔达忘记。她总是说自己是一个被电影史所遗忘的存在,是被各种流派定义所排除在外的一个自由创作者的形象。卓悦老师在幻灯片上引用了瓦尔达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下面就请卓悦老师来解读一下。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