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律、伦理与隐私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但同时也引发了对隐私保护及伦理问题的普遍担忧。例如人工智能在对人类造成侵害时,谁才是真正的责任主体?大数据泄露少数群体隐私,如何有效预防和规制?在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领域时,患者隐私是否得到了有效保障?
日前出版的“独角兽·人工智能”第七辑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隐私、侵权责任、数据保护等核心领域。本辑选译了三部域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通过不同维度的视角,扩展人工智能治理的多元化认识,并期望为国内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为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正如彭诚信教授在本辑“主编序言”中所说,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麦肯锡最新的全球调查数据显示,65%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组织已定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比例较十个月前几乎翻了一番。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深度学习模型,为数字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重大变革。过去,人工智能法的研究主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服务于人工智能的通用需求,同时挖掘学科发展的新动能。如今,伴随着5G网络、物联网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创新,以及ChatGPT等新型人工智能的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人类社会生活。人工智能在数据隐私、网络安全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积极作用已愈发明显。这促使当前研究的焦点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向法律应当如何应对和实现人工智能的效能升级转变。2024年是人工智能治理体系蓬勃发展的变革之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治理研究持续深化。欧盟先后通过了《人工智能法》《产品责任指令》等法案,旨在形成人工智能法律监管的“欧洲方案”;我国学界则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关于人工智能立法的重点制度建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等内容,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路径。这些变革与路径探索,不仅指明了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而且对于人工智能法律规范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纠纷尤其是侵权案件已屡见不鲜,如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结了全球首例人工智能生成物侵权案件;美国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正面临数起集体诉讼纠纷。传统的法律规则体系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已成为当前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议题。
24年是人工智能治理体系蓬勃发展的变革之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治理研究持续深化。欧盟先后通过了《人工智能法》《产品责任指令》等法案,旨在形成人工智能法律监管的”欧洲方案”;我国学界则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关于人工智能立法的重点制度建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等内容,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路径。这些变革与路径探索,不仅指明了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而且对于人工智能法律规范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纠纷尤其是侵权案件已屡见不鲜,如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结了全球首例人工智能生成物侵权案件;美国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正面临数起集体诉讼纠纷。传统的法律规则体系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已成为当前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议题。
 《人工智能责任》 [德]塞巴斯蒂安·洛塞 等编 金耀 曹博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谁该为人工智能系统造成的伤害负责? 人工智能责任:开启欧洲私法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 《人工智能责任》围绕欧盟《人工智能责任指令》提案与《产品责任指令》修订版提案中的关键性法律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与审视。本书比较分析侵权法中的子领域或“岛屿”,努力在不断扩展的侵权责任法规中寻求统一性,为人工智能立法重点转向非合同责任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其他国家的侵权责任改革提供了典型范式。书中提出的建议为法律如何适用于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系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方向。
 《是私事,也是政治》 [美]爱丽丝·E.马威克 著 袁曾 任梦远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使用社交媒体就意味着放弃隐私? 弱势/特殊群体不能平等、有尊严地享有隐私? 公权机构还能做些什么? 《是私事,也是政治》以社交媒体为切入口,揭示网络隐私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深入探讨了信息共享风暴下隐私分配不平等现象。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打破隐私与个体的固有联系,挖掘隐私社会化与网络化的本质属性;从政治角度研究隐私侵权对不同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处理层面的权力差异。通过对女性群体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分析,本书不仅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有力的呼吁,也为实现数字时代的平等和正义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案。
|